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诗人 >> 王之涣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没有了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更新时间:2012-04-12 21:51:08
载入中…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诗鉴赏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shiren/wangzhihuan/201204/514.html ]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凉州词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诗人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赠少年
弹琴
白石滩
巴列霍诗集选
阿拉贡诗歌集选
斜坡
歌舞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净土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