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研究] 汪静之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5月版、1931年版、1933年版,列为“国学小丛书”之一。全书分七章,首章为“李杜比较论”,接着三章叙李白:“李白之流浪生涯”、“李白之 颓废思想”、“李白抒情之笔”。后三章叙杜甫。在“李杜比较表”中,从思想方面、作品方面、性格方面、境遇方面、行为方面、嗜好方面、身体方面进行比较,认为两人在这些方面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书中对李白生平的叙述今天看来已不符合史实,有些评价也显 得不全面。 (陶 谷)
[李白研究] 李守章著,1933年上海新宇宙书店铅印本。原书末见。 (陶 谷)
[李白与杜甫] 傅东华著。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原书未见。 (陶 谷)
[李太白传] 汪炳焜著,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原书未见。 (陶 谷)
[诗人李白] 彭兆良著,民国间新教社铅印本,原书末见。 (陶 谷)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长之著,1941年重庆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全书分七个部分:《序》、《导论》、 《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失败的鲁仲连--李白的从政》、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朓》、《道教思想之体系 与李白》、《李白:寂寞的超人》。 (陶 谷)
[李白] 李长之著,1951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印行。原书未见。 (陶 谷)
[李白] 王瑶著。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4年9月印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二版。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普及读物,收入《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全书分“人民热爱的诗人”、“蜀中生活”、“仗剑远游”、“长安三年”、“李杜交谊”、“十载漫游”、“从璘与释归”、“凄凉的暮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等篇章,着重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兼及诗歌艺术方面论述。叙事简明,语言通俗。在读者中影响较大。 (吴家驹),
[诗人李白] 林庚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11月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新一版。全书分五章十二节,并附录李白诗选九十六首及有关李白的重要传记五篇。五章的标题分别为:“李白诗歌的现实性”、“李白的思想与斗争性”、“李白的政治生活”、“李白的艺术成就”、“李白与杜甫”。认为李白是“站在时代的顶峰上”,“刚从那上山的路走上了山尖,一望四面辽阔,不禁扬眉吐气,简直是‘欲上青天览明月’了。”认为李白的诗歌“使得唐诗发展到了它的最高峰”。认为李白的浪漫主义是热情的、积极的、符合于现实主义的要求的”,是“人民的骄傲”。认为唐玄宗的隆重接待李白是“代表了布衣的胜利”。认为“李白从市民阶级萌芽中所得到的主要是独往独来的自由生活,个性的解放;自由意志与浪漫主义精神”。认为李白是爱人民、爱祖国、要求和平的,但在安史之乱中他的和平主张“本质上乃是战斗的”。认为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典型性格使李白“成为历史上一个最具有鲜明性格的诗人”等等,在当时影响很大。 (陶 谷)
[李白诗论及其他] 孙殊青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年出版,香港文乐出 版社七十年代初翻印。书中有四篇专论李白的论文,分别论述李白诗歌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自然形象、妇女形象、现实主义精神。因写作于五十年代,今天看来显得不够深入,但对李白研究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晋光·陶 谷)
[李白诗论丛] 詹锳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8月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月新一版。全书共收论文八篇:《李太白集板本叙录》、《李白家世考异》、《李白蜀道难本事说》、《唐人书中所见之李白诗》、《李诗辨伪》、《李白菩萨蛮忆秦娥词辨伪》、《李白乐府探源》、《李白之生平及其诗》。另附《李白游踪图》一张。上述论文多成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在《东方杂志》、《国文月刊》上发表过,是作者写《李白诗文系年》 一书的副产物。作者在《序言》中说到此书出版的动机:当时许多研究李白诗的人“下的功夫不够,就在那里放言 高论”,“难免主观片面”;还有的从李白乐府诗的句子中看出许多意义;而作者的论文论述《蜀道难》乃送友人入蜀之作,论述李白乐府诗句乃至整首乐府诗是规模前人格调,未必处处有寓意,所以结集出版。旨在避免李白研究中的主观片面、穿凿附会倾向。对研究李诗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宁 白)
[李白画册] 大型彩色画册,《中国李白研究》编辑部编,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画册内分1.李白在马鞍山市采珠。介绍李白在马鞍山市的胜迹, 纪念馆、学术机构等;2.李白在安徽掠影,介绍李白在安徽的诗文、胜迹。3.李白纪念地揽胜,介绍了安陆、济宁、 江油的李白纪念馆。书中詹锳、王运熙、郁贤皓、裴斐、罗宗强等撰有介绍李白作品的文章。全书图文并茂,有欣赏、研究的学术价值。 (温 琦)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8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