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直北迴。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解】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 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历)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 。”《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州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诗:‘天门中 断楚江开……’。”《舆地志》:“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 。”今按:天门山乃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又名博望山,海拔81米, 在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的长江东岸,原属当涂县,自1983年划属芜湖市。西梁山原名梁山, 在长江西岸,海拔65米,属和县(唐称历阳县)。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合称天门山。梅尧臣 云:“东梁如仰蚕,西梁如浮鱼。”贺铸云:“采石镇濒江有牛渚矶,矶之上绝壁嵌空,与 天门相直,岚浮翠拂,状若蛾眉。”亦称蛾眉山。土人以两山如二虎雄踞,俗称二虎山。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水之景的惊奇,故乃为诗人初次乘舟过天门山所作。
。。。【校注】题,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王本俱无“当涂”二 字注。
楚江,即长江。《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州:“春秋属吴,后属越,又属楚。”因当涂战国时属楚国,故称流经此地之长江为楚江。
碧水句,东,《方舆胜览》作垂。直北,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 诗本、王本俱作至北。全唐诗本注云:“一作直。”北,《方舆胜览》作此。王本注云: “缪本作直北,一作至此。”詹本注云:“‘至此’、‘直北’均通。王本注引毛奇龄语曰:‘因梁山、博望夹峙,江水至此一旋也。时刻误此作北。既东又北,既北又,已 乖句调,兼失义理。’按‘直北’即是直向北转而流,并非‘既北又’。毛说似未知 天门山形势。”郁贤皓《李白选集》云:“作‘至此’为胜。”
日边来,有指实景和指长安二说。指长安说据《世说新语·夙慧》篇,晋元帝问其子:“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然此诗既为李白初次过天门山所作,当以指实景为是。吴昌祺《删定唐诗解》卷一三:“日边,或东或西皆可,不必指京师。”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大江自岷山来,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西北。 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
。。。【评笺】
严评本:“自然清遐。”严评本载明人批:“景本奇,道得亦意快,但第二句微拙。”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太白七言绝,如‘扬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吹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 为谪仙,良不虚也。”
应时《李诗纬》评末二句:“二句确是望。”总评:“摹景如画。”
《唐宋诗醇》卷七:“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扬一代。对结另是一体,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不得以半律议之。”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此等真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也。”俞陛云《诗境浅说 续编》:“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下江陵》诗,宛然蜀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 。”
。。。【系年】
朱本云:“此李白自宣城下金陵时由江中所见也。”
胡震亨《李诗通》载奚禄诒手批,据“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语谓是感去国(按:指天宝初期 赐金还山)而作。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认为奚批“失之凿”,但仍系此诗于天宝二载(743)。 安本系于开元十三年(725),谓:“是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当涂时作。”又云:“更无寓意。”
郁贤皓《李白选集》云:“全诗朝气蓬勃,当是开元十三年(725)初次过天门山时所作 。”以上诸说,以郁说为是。乔长阜《李白开元十年“仗剑”出蜀臆 说》认为李白由云 梦初下金陵(按,当经天门山)在开元十二年春夏(详见《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可参考 。
。。。【译文】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 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遥见一叶帆痕,渐渐来在夕阳明处。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8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