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即奋杀张叔。史捕兰,像为之垂涕。郡守嘉 孝,释其罪。”后人为昭彰此事,“名慈姥,故立庙祀之,塑兰夫妇像于姥侧。”这大约即为慈姥山名的由来。慈姥山除慈姥庙(又称丁兰庙)外,后又建弥陀寺、望江楼(昭明阁),今俱毁。《艺文类聚》卷八九:“《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自伶伦采竹嶰谷,此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而俗呼鼓吹山。”李善注《文 选·洞箫赋》曰:“《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音。”
【校注】
.... 攒,《文苑英华》作钻,注云:“集作攒。”含烟,宋本原作含仲。误。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文苑英华》俱作含烟。是。今据改。
江岛,即指慈姥山。此山原在江中,四面环水。今已非昔状。
龙吟,《文选》卷一八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
凤曲,《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方舆胜览》作凤笛。
蒲柳,王 本注:“蒲柳,今之水杨也,其叶易凋落。”《世说新语·言语》:“顾悦曰:‘蒲柳之姿 ,望秋而落。’”
常自保,全唐诗本作尝自保。
朱本注云:“此咏慈姥竹也。言竹生乎石傍而映乎江岛,翠色澄解而落于波心,虚声凄切而 先传秋意。制以为筩,吹作龙凤之音。然龙之潜于水者,虽未得而闻之,而凤之鸣于山解谷者 ,古人尝因之而制律矣。度曲成声,声甚好也,岂如蒲柳之早凋哉。其贞固之心,常能自保,凌岁寒而永茂也。”
【评笺】 严评本载明人批:“‘深’、‘早’字工。”
【译文】
.... 野竹丛丛傍石而生,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望 夫 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题解】
《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太平州当涂县:“望夫山在县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临江。”又云:“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同一书所载望夫、牛渚两山相距十二里。与现代测量约同。陆游《入蜀记》引徐俯“慈姥矶诗序云:矶与望夫石相望,正可为的对。”《李白安徽诗文校笺》、新版《当涂县志》均以距牛渚山二里的“小九华山”为李白诗中的望夫山,误。按《寰宇记》,望夫山周围五十里,很可能涵括了后人俗称的人头矶、西山和“小九华山”。此三山绵延一体,连峰相向,南部“小九华山”高157米,中部西山高142.7米,北端人头矶高165.8米。人头矶正与慈姥矶相对。唐宋时并无西山、“小九华山”之名,而总 名望夫山。“小九华山”系明代后佛寺渐多,土人的美称。明嘉靖《太平府志》云:“望夫山在府城北化洽乡,有望夫石。”清康熙《太平府志》云:“望夫山,一名枣子矶,在郡治西北化洽乡。”是言望夫山顶有一硕大巨石,似枣形而立,故俗称枣子矶,又因其石似人头,俗又称人头矶。又因其石如龟竖立,旧志曾称为龟山。其实即为望夫山之石。至今耆旧仍持此说,笔者也曾见过此石,确如同俗说。然而土人俗称的“小九华山”西边坡上也有一石碑,高一人许,据说刻有“望夫石”三字,掩在林丛中。耆旧说,江上行人是不易见到的。故疑为后人制作。人头矶石于1972年炸石铺路时震落江中。“小九华山”石碑也于七十 年代开山炸石时失踪。(参见李子龙《采石话源》,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注】
颙望,仰望。宋本原作写望。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刘本、 朱本、严诗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颙望。是。今据改。
朱本注云:“此咏望夫山也。言望夫者仰首于碧空之表,若有怨情而恨其夫不归也,遂至化形于空山。怀愁抱怨惟自知之,江草岂能知之乎?山中之花亦但争发而已矣,山花亦无所知也。然云山之阻,音信之绝,春去秋来,望之不已,而相思者又何时而已乎?”
【评笺】
朱本曰:“按此诗说望夫,意太着实,似若后人之咏物,粘皮带骨,无有脱然之思。但李白之词气清朗,音调响亮,殊不觉耳,又岂后人可及哉!”
严评本载明人批:“略淡,然音调亦不失。”
【译文】
.... 仰首远望身临碧空,永远是那充满离别之怨的面容。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春去 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牛 渚 矶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迴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题解】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按:古津渡处的牛渚圻位于山的西北端,今仍为马鞍山市航运处。山之东南端为牛渚矶,有一石柱突兀江中,俗称矶头,海拔高约50 米。牛渚自南朝宋以后又称采石,故牛渚矶亦称采石矶。今牛渚山已被辟为采石矶公园,隶属采石风景名胜区。
【校注】
流洑间:洑,朱本注:“洑,伏流也 。”间,《文苑英华》、《方舆胜览》俱作涧。
精灵,宋刘敬叔《异苑》卷七:“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后人于此处建然犀亭,又称牛渚河为锁犀河。今人写作锁溪河。误。
忧心句,《诗·秦风·晨风》:“忧心如醉。”
朱本注云:“此咏牛渚矶也。言绝壁临于大江之上,群峰连接而相向,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冲激,自成巨浪。林木秀异而可惊。灵怪潜形而莫测。听猿啼而客心忧矣,乃取醉于江上,庶以解此忧也。”
【评笺】
严评本:“读之使人凛然如临其境。”严评本载明人批:“前四句写景如画。‘猿啼’岂必牛渚?”
按:牛渚矶乃江中一独立的牛渚山之矶,诗言连峰而相向,当泛指近处的望夫山所涵诸峰。清方志称沿江诸山为连石矶。林木秀丽乃诗人常见风景,于此独言“但惊群木秀”,当是其大病久卧后初见林木秀异之感受,非此等人不能有感而解。此篇似作于上元、宝应年间。
【译文】
.... 绝壁直临着大江,山峰连绵耸立相望。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灵 墟 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题解】
灵墟山,位于当涂县城东三十里,海拔133米。《舆地纪胜》卷一八太平州:“灵墟山在当涂县东北三十五里,世传丁令威得道飞升之所。山椒有坛址犹存。 ”清乾隆《当涂县志》:“灵墟山,……入其境,寒涛振壑,空翠扑衣,令人顿消尘想。”
【校注】
丁令句:丁字,《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世人,《方舆胜览》作人世。
九丹,《方舆胜览》作丸丹。《抱朴子·金丹篇》:“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饵丹,第六之丹名炼丹,第七之丹名柔丹,第八之丹名伏丹,第九之丹名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之害矣。”
桃杏,朱本作桃李。朱本注云:“此咏灵墟山也。墟为大丘,是必有仙者曾居于此,故名灵墟,而李白以丁令威之事言之也。令威非此地之仙,特借其事以咏之耳。”
【评笺】
严评本:“问得虚活,或常在,或不在,皆可感怀。”严评本载明人批:“稍弱,,起四句甚寻常。”
【译文】
.... 丁令威辞别了世人,拂去俗衣来到这修仙之路。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天 门 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迴首沉青霭。
【题解】
《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太平州当涂县:“天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此处误,应为梁山)。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曰峨眉山,楚获吴余皇即此处。按其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山、西梁山,据县图为天门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相对,隔江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山,亦曰峨眉山 。宋孝武帝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间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立阙。故曰天门焉。”
【校注】
迥出句:迥,朱本注:“迥,远也。”江上山,萧本、玉本、郭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江山上。
青霭,咸本作青翠。朱本注:“霭,云状也。青霭,乃山色也。”
朱本注云:“此咏天门山也。言两峰远出于江上东西而对峙者,天门也。岸映松色之寒,而石激浪花之碎,参差出于远天之际,缥缈立于晴霞之外。迨夫日落舟行,回首而望,但见山色之苍苍,有若青霭之沉于江波间也。”
【译文】
.... 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两座山峰隔江相对。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总评】
苏轼《东坡志林》卷二:“过姑熟堂下,读李白《十咏》,疑其语浅陋不类太白。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 。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卒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此诗止如此,而以比太白,则其人心疾已久,非特厕鬼之罪。”
陆游《入蜀记》卷二:“李太白集有《姑熟十咏》,予族伯父彦远尝言:东坡自黄州还,过当涂,读之,抚掌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太白作此语者?’郭功父争以为不然。东坡又笑曰:‘恐是太白后身所作耳。’功父甚愠。盖功父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之以为太白后身,功父亦遂以自负,故东坡因是戏之。或曰:《十咏》及《归来乎》、《笑矣乎》、 《僧伽歌》、《怀素草书歌》,太白旧集本无之,宋次道再编时贪多务得之过也。”
严评本载明人批:“此乃十首侧律,一一精妙,更无迹可求。”
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姑熟十咏》,前辈疑非白作,信然。”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东坡云:‘余尝舟次姑孰堂下,读《姑孰十咏》,怪其语浅近,不类太白。王平甫云:此李赤诗也。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后为厕鬼所惑以死。今观其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人心疾久矣,岂厕鬼之罪也。’苕溪渔隐曰:东坡此语,盖有所讥而云。”
《明文海》卷二五三徐火通 《李翰林集》云:“李太白《姑孰十咏》,东坡怪其语浅,不类太白。孙邈子思以为李赤之诗,且谓:‘赤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心疾已久矣,岂厕鬼之罪哉?’今观《十咏》,体格声调,无可指摘,且中多佳句。如‘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又‘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又‘石甃冷苍苔,寒月湛孤月’,又‘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又‘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此非太白不能办也。藉令果出赤手,亦自可传,何至诋为病狂丧心之语?俗儒吠声,一至于此。愚又谓唐人讥讽时事,多讬寓言,如李赤《河间妇》,亦乌有先生之类耳,以为实有其人,似亦愦愦。”
《全唐诗》卷四七二:“李赤,吴郡举子。尝自比李白,故名赤,诗十首。”下列《姑熟杂咏》,注云:“一作李白诗。”《全唐诗》卷一八一载李白《姑熟十咏》,题下注云:“一作李赤诗。”《姑熟杂咏》与《姑熟十咏》为同一组诗。按《柳河东集》卷十七《李赤传》 :“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为李赤。游宣州,州人馆之。 其友与俱游者有姻焉,间累日及从之馆。……”但未及作《姑熟杂咏》事。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按陆游《入蜀记》卷三:“李太白往来江东,此(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华山、清溪、白笴陂、玉镜潭诸诗是也。《秋浦歌》云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曰:‘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赝作也。” 张才良主编的《李白安徽诗文校笺》以张才良《〈姑熟十咏 〉作者辨证》以及房日晰、张源泰《〈姑孰杂咏〉非李赤作辨》二文,证之《姑孰十咏》为李白所作,并谓柳宗元《李赤传》纯属虚构,如《蝜蝂传》之类。詹本评此论曰:“恐亦未必。”
【系年】
詹本云:“《姑孰十咏》之见于《文苑英华》者,有《姑孰溪》 、《谢公宅》、《凌[高欠]台》、《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天门山》共八首,则其来源已久。惟八首分置各卷,一似了无关涉者。或谓《姑孰十咏》之名乃后人所加,未可知也。”詹说良是。今《十咏》中既写春山、夏莲,又写秋桐、凋柳,并非一时之作。似分别作于天宝后期及上元、宝应年间,故唐人编集时分置各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8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