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姑熟,一作姑孰。吴太伯出奔荆蛮,辗转于江南衡山,《廿一史考异》谓 即当涂横山。后至寿梦“孰姑徙句吴”(疑“孰姑”为“姑孰”转倒),乃封地名姑孰。(《吴文化研究论文集》)姑孰初域颇广,秦汉属丹阳县。东晋时筑姑孰城,城池约今当涂县城。亦称南州。隋建当涂县,姑孰城为县治所,遂称当涂(城)。《文苑英华》收《姑熟溪》 等八首,缺《丹阳湖》、《桓公井》。
姑 熟 溪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题解】
....姑熟溪,今称姑溪河。《元和郡县志》卷二九宣州当涂县:“姑熟水,在县南二里。 ”《读史方舆纪要》:“姑熟溪,在(太平)府南二里,自丹阳湖引流而北合支流诸水,汇为姑熟溪,亦谓之姑浦。……复北经黄山渡,又北历牛渚采石矶至宝积山入于大江。”陆游《八蜀记》卷一:“土人但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澈如镜,纤鳞往来可数。溪南皆渔家, 景物幽奇。”唐至明初,自采石下游至当涂者多由采石宝积山入溪舟行。后来因水患,溪水由东向西直向金柱山破缺口入江。其原来自县城转北至采石宝积山河段逐渐废弃,但至今犹断续可见。(详见《李白游迹考录·姑孰溪》)
【校注】
... .漾楫,《文苑英华》作击楫。
朱本注曰:“此咏姑熟溪也,言爱此水之清闲而欲乘流泛舟,垂竿钓鱼。但见波翻晓霞之影,岸叠春山之色,而又见此浣纱之少女也。此言溪中景物如此,以见其清幽而闲静也。咏物之意,率多类此。”
【评笺】
严评本评三、四句:“静人,仁者之心,逸荡人更难如此。”评结句:“自然是不相识者,言之情生。”严评本载明人批:“此首尤匀密,鸟、鱼、波、岸 是层数,‘怕’、‘待’字工。‘浣纱’借得恰好。”
【译文】
.... 我喜爱这溪水的清幽,乘兴在水中漫游。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不 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那红色的容颜未曾与我相识。
丹 阳 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题解】
....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宣州当涂县:“丹阳湖在县东南七十九里 ,周回三百余里。与溧水县分湖为界。”(参见《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诗注)《六朝事迹类编》卷上:丹阳湖,“《图经》云:在溧水县西八十里,与太平州当涂县分界,昔唐李白尝游此湖,酷爱其景,乃张帆载酒,纵意往来而作诗曰:‘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校注】
元气,朱本注云:“元气,一元之气,天气也。”
龟游,《史记·龟策传》:“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
棹轻舟,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全唐诗本俱作棹归舟。
朱本注云:“此言湖中之景物也。”
【评笺】
.... 严评本载明人批:“‘贾客’略单。龟句奇。‘鸟宿’稍常,亦对得过,采莲歌亦天然。”
【译文】
.... 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风波浩荡永无止境。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谢 公 宅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题解】
.... 谢公宅,即谢朓别居。谢朓是南齐以“清丽”而著称的山水诗人 。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三十二岁出任宣城郡太守,历时二年。当时,姑孰属于湖县,却又是侨置南豫州的治所。简称南州。谢朓为郡守,自当常赴州治议事,因爱城南青山秀丽,遂筑别居于此,后人称为谢公宅。《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太平州当涂县:“谢公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阶址见存,路南砖井二口。天宝十二年改为谢公山。”陆游《入蜀记》卷三:“青山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今为汤氏所居。南望平野极目,而环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处也。遂由宅后登山,路极险。凡三 、四里许,……至一庵,……庵前有小池曰谢公池,水味甘冷,虽盛夏不竭。”青山实有青林山、万佳山和谢家山(俗名包子山)三座山峰组成,谢公宅位于包子山南麓之下(李白云在青山下)。其后,谢朓建宅处成为“小市”。再后,衍为青山镇。一九三七年青山镇被日军烧毁。现其村落仍名青山街。(参见《游谢氏山亭》诗注。)
【校注】
.... 池中句:池,即《入蜀记》所说山上的谢公池。虚月白,《文苑英华》作有虚白。在白字下注:“集作月。”《方舆胜览》作虚月色。
废井,即《太平寰宇记》所云山下的路南砖井,而非包子山上的谢公池。
朱本注云:“此咏谢公宅也。言城东青山日将暝矣,谢公之宅已寂寞矣,竹里无有人声,池中空虚月白。竹乃旧日之竹,池乃旧日之池也。庭多衰草,井积苍台,而庭与井亦旧日之庭井也。俱荒废矣。惟有清风起于泉石之间,而旧时人不可得而见也。”
【评笺】
.... 严评本:结尾“六句只了寂寞二字。”严评本载明人批:“三、 四意态入妙。‘遍’字、‘积’字好。”
【译文】
.... 青山已在暮色笼罩之中,谢公故宅一片寂静。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陵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题解】
.... 陵歊台,一作凌歊台。宋本作陵敲台。误。此据咸本、萧本、郭 本、全唐诗本、王本改。《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州:“凌歊台,在城北黄山上。宋武帝南游,尝登此台,且建离宫焉。”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卷二:“出北门五里路,登凌歊台,歊台在黄山上,本不高而望甚远。西南(按当为东南)即青山。却顾采石、天门及溧阳、和州诸山,皆在目中。”顾炎武《肇域志》:“凌歊台在山顶,有石如案,高者五尺,顶平而圆, 径丈许。”朱本注:“歊,热气也。”
【校注】
.... 远空,《文苑英华》作遥空。注云:“集作远。”杂花句:间,刘本作开。杂花,《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平陆,《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谢朓《冬日晚郡事隙》诗:“峥嵘瞰平陆。”
朱本注云:“此咏凌[高欠]台也。言台高可以望远,山花云竹等物一览而尽见之。台固高矣,但碑文年久而堙没,不堪诵读,欲以考其创始之由,与夫古今名士游览之迹,不可得也。”
【评笺】
.... 严评本载明人批:“‘闲’字佳,野翠句尤工。”
【译文】
.... 为暸望旷野而登上古台,台高真使人能够极目。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桓 公 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未曾竭,
石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题解】
.... 桓公井,以东晋大司马桓温而名的水井。晋哀帝兴宁二年(364) ,桓温移镇姑孰,常携幕僚登楚山宴会观赏《白纻》歌舞,建歌馆舞堂,并掘一井。后人因此而改楚山为白纻山,名其井为桓公井。《舆地纪胜》卷一八太平州:“桓公井在白纻山。《九域志》云:晋桓温所凿。王安石诗有‘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之句。”萧本注云 :“桓公井在当涂东五里白纻山上。《寰宇志》:又名楚山。桓温领妓游山奏乐,好为《白纻歌》,因名焉。井在其上。”至今,荆棘丛中废弃的桓公井仍未枯竭。桓温墓在当涂青山主峰青林山。故青林山又名桓墓山。
【校注】
.... 石甃,宋本模糊不清。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缪本、王本俱作石甃,今据补。甃,井壁。
湛,王本注:“按《广韵》,‘湛’与‘沉’同音,皆直深切;兼引《汉书》‘从俗浮湛’句于‘湛’字下,盖沉、湛古通用也。”
桐暂落,《方舆胜览》作桐渐落。詹本云:是。
清澈,郭本、朱本俱作清洁。刘本、全唐诗本俱注云:“一作洁。”
朱本注云:“此咏桓公井也。言桓温已去,而旧井尚存。石甃冷乎苍苔,而寒泉湛乎孤月。秋来而梧叶暂落,春至而桃花又开,春来秋去,木落花开,不知其几岁月矣。然井在山颠而人迹罕到,又有谁人窥见井泉之清冷者乎?人亡井废而路远矣。井泉虽清,亦弃物也。”
【评笺】
严评本载明人批:“颔联最好,‘冷’、‘湛’字佳。”
【译文】
.... 掘井的桓公早已成为古人,废井却至今未曾枯竭。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慈 姥 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题解】
.... 慈姥竹,慈姥山所产之竹。慈姥山在今马鞍山市慈湖镇西北25 公里的长江东岸。海拔156米,形似猫卧,土人呼为猫子山。《当涂县志》云:“舆图考云 :汉丁兰,庆府河内人,夫妇并以孝著。母丧,刻木像祀之若生。邻人张叔醉,詈母像,以杖击其首。兰归,见母像若不豫色者。询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8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