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谢公宅、谢公井、谢公池、谢公亭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3:01
载入中…
 

【考述】

    关于谢公宅、谢公池、谢公亭的较为详细的文章,最早见于陆游《入蜀记》。其云:

    早饭罢,游青山。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今为汤氏所居。南望平野极目,而环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处也。遂由宅后登山,路极险巇 ,凡三四里,有两道人持汤饮,迎劳于松石间。又里许,至一庵。老道人出迎,年七十余,姓周,潍州人,居此山三十年,颧颊如丹,须鬓无白者。又有李媪,八十矣,耳目聪明,谈笑不衰,自言尝得异人秘诀。庵前有小池曰谢公池。水味甘冷,虽盛夏不竭。绝顶又有小亭,亦名谢公亭。下视四山,如蛟龙奔放,争赴川谷,绝类吾乡舜山。但舜山之巅,丰沃夷旷,无异平陆,此所不及也。亭北望,正对历阳,周生言:元颜亮入寇时,战鼓之声,震于山谷云。

    其中所言谢公亭,原址在包子山顶,可能就是李白游历的“谢氏山亭”。谢公,乃指南齐著名山水诗人谢朓。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生于南朝宋武帝大明八年(464)。初为南齐随王萧子隆幕僚,“以文才尤被赏爱”,遂被举荐入京,兼尚书殿中郎转中书郎。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三十二岁时出任宣城太守。建武四年(497)复还都为中书郎。永元二年(499),始安王萧遥光密谋篡位,欲引谢朓为心腹。谢不肯,并将此谋告之左兴盛、刘暄。萧遥光、刘暄、徐孝嗣等遂联名诬奏谢朓因罪当诛,谢朓因此下狱而死,时年三十六岁。谢朓守郡宣城大约两年时间,这期间,他在过着“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的亦官亦隐生活的同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丽诗篇,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后人称之为谢宣城。当时姑孰属于湖县(县治在今芜湖市北),于湖县属侨置淮南郡。姑孰城不仅是淮南郡的治所,也是侨置南豫州的治所。南豫州领淮南、宣城、历阳等郡。谢朓作为宣城郡太守,自当常赴州治姑孰议事。因此便在驿路所经之地青山下筑室凿井。又在宅后山上凿小池、建望亭,以供隐逸别居。

    李白有《姑熟十咏·谢公宅》和《游谢氏山亭》二诗,提到了谢公宅、池、井、亭四处遗迹。并在《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诗题注明:“谢 月 兆 宅在当涂青山下。”而不是山上。《太平寰宇记》云:“青山在太平州当涂县东三十五里。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阶址尚存,路南砖井二口。”《寰宇记》说“筑室及池于山南”,从而给人造成错觉,以为室与池在一起。按《入蜀记》所说,池在山上,室在山南小市(山下),之间相距四里左右,应该是很清楚的。但就整个青山而言,它们又俱在青山之南。《寰宇记》所说,虽粗略似乎也无可指责。但是就是这一粗略的说法,造成后代修志者们在记述上的错讹,并且延袭至今,在此不得不予以澄清。

       明嘉靖《太平府志》云:“南齐谢宣城宅在青山,即保和庵,名朓。”保和庵为宋绍兴初左司李柽为李道姑所建,与谢朓了不相关。方志记载十分明白。清康熙《太平府志》又云:“谢公井,在青山保和庵前,今名谢公池。齐谢 朓宅在青山之椒,即今保和庵。”不仅把谢公宅由山下的小市搬到了山上,而且把谢公池与谢公井混为一谈。需要指出的是,同是一部康熙《府志》,在“山川”篇中却又有载云:“山南古市圜圚百余家,齐宣城守谢朓筑室其地。”此篇撰写者肯定注意到了陆游《入蜀记》的记述,从而坚持了正确的说法。民国《当涂县志稿》针对前志的谬误,也依据陆游之说予以驳正云:“齐宣城太守谢朓宅,在青山南,今圯。旧按陆放翁《游青山记》(按即指上引《入蜀记》的游青山一段)云:山南小市有元晖宅基,环宅皆青林文筱、清泉奇石,真佳处也。由宅后登山,则宅在山南可知。”因此,可以确定无疑地说:谢朓遗迹之谢公亭、谢公池,均在青山南部包子山的山上。谢公宅故基在包子山南麓山下的古市(小市),谢公井在小市路南。由谢公宅基处登山,至谢公池约有四里。

    青山南端山下的小市,自南宋以降,经久不衰。《方舆胜览》卷十五云:“山下有青草市,一名谢家市。”此市至清康熙时已发展为百余家,后为青山镇。今本《当涂县地名录》载,1937年青山镇被日军烧毁。现名青山街,仍为一自然村落,居住五十余户。谢朓宅基和路边砖井,则早已荡然无存。

    沿着陆游所说路线由青山街后登山四里许,有一小池,深可二尺许,长约六尺,宽约四尺,四周石片圈砌。即为谢公池。亦有一自然村落,名包子山村,居住二十余户。包子山顶的谢公亭已不存。有土庵数座,其中有以居家改制者。有一稍大者,僧尼自诩为“谢公祠”。按方志记载,当涂从无“谢公祠”之名。当涂县文物所长王业余先生曾告知,僧尼乃因方言中“池”、“祠”不分的读音,编造出原有“谢公祠”的假话。进而利用某些旧志及今人不察的新说,说谢公祠就是谢公宅,瞒天过海。一些官员和行外“专家”居然从信僧尼而不听文物部门的解释,动议在此恢复建设谢公宅。这自然是一种无知的做法,应予以改弦更张。

 

【备考】

     《方舆胜览》:青山……《寰宇记》:齐宣城大守谢朓筑室于山南,遗址犹存,绝顶有谢公池。唐天宝改为谢公山。朓诗云:“还望青山廓”。山下有青草市,一名谢家市。

     《舆地纪胜》:谢公宅,在城东南三十里青山。《寰宇记》云: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凿池于山南,遗迹今在。人呼为谢家青山。李白诗有“宅近青山同谢 朓”之句。天宝十二年改为谢公山。

     《大明一统志》:谢公井,在青山路侧。山巅又有谢公池。齐宣城太守谢 朓所凿。李白诗:“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谢公宅,在青山。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山南,人呼为谢公宅。唐李白诗:“宅近青山同谢朓”。(按:“宅近青山同谢朓”,是李白《题东溪公幽居》诗中句,详见诗注。)

     清康熙《太平府志》:青山巅谢朓故宅后有石佛殿,万历间僧如慈建。(按:此处将山下的谢公宅搬到山上,误。)

    《江南通志》:谢朓宅,……今为保和庵。路旁有井,名谢公井。(按:此处将山上的保和庵搬到了山下谢朓宅处,亦误。)

     清康熙《太平府志》:青山在郡治东南。……山南古市百余家,齐宣城守谢朓筑室其地,故又名谢公山。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801.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姑孰十咏·谢公宅】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
谢公亭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李白为何怀谢公?
谢公亭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