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
明正统六年三月工部右侍郎周忱《清风亭记》云:“姑孰在唐时有化城寺。寺中有清风亭,乃僧清升所建。李太白尝题诗曰(诗略)。亭后废。至宋时,僧道新重建。郭功甫用太白韵作诗曰(诗略。见本丛书第三册)。建炎南渡,化城寺毁于兵火,郡将以其地为武雄营,不复知亭之所在。士大夫诵李郭二公诗,至今犹想像其处,予久欲择胜地重创而未果。广济寺僧修惠知予之意,乃于正统五年为予建亭于采石矶上,揭以清风之额。且作谪仙楼于亭之前,而肖太白像于其上。”《记》中所述清风亭变迁甚明。唯所记“宋时僧道新重建”,尚可细说。北宋郭功甫用太白韵所作《清风亭》诗云:“新公将家子,为僧亦多才。”“新公”即僧道新。这与李白称化城寺僧清升为升公一样。由此可证周忱所言不误。《大明一统志》云:“清风亭在府‘子城’上,唐时建,……宋郡守杨倓重建。”大概由于唐代清风亭所居之“湖”已成陆地,故宋代重建时立于子城之上,处置颇高,故而郭功甫之诗中绝无湖上之语,而只言“南瞻蛾眉关,北峙凌 歊台”,美其居高也。但志中所说杨倓,乃南宋殿前都御使杨存中之子。杨存中于乾道二年(1166)致仕。杨倓也只能是此时前后的人,非北宋时郡守。周忱未言清风亭在南宋有重建,而成书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的《舆地纪胜》卷十八也同样有杨倓建亭于子城上的记载。又清康熙《太平府志》云:“清风亭,一在郡圃,宋吴渊建。元废。一在万寿寺西湖上,明巡抚周忱移建采石翠螺山谪仙楼后。”吴渊曾在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知太平州,比杨倓知太平州晚了近百年左右,志云亭在郡圃而非子城上,难道又是一次重建?周忱也未记载,故也不知康熙《太平府志》所言是否?即令所言可信,郡圃之清风亭亦在元代废毁不存。
明正统五年(1440)建于采石山东南麓的清风亭,自是也有重建与修葺,大约都是与谪仙楼同时进行。清咸丰四年(1854),太白楼与清风亭等建筑悉为清军烧毁。光绪元年重建太白楼和李白祠时,因将亭址用建李白祠,便未再建清风亭。直到民国十五年才由采石镇绅鲁叔诒重建于李白祠后西侧,不久又为驻军烧毁。次年,鲁叔诒再建草顶清风亭,立碑以记。解放后又废。1987年,太白楼东侧彭公祠被改建为李白纪念馆展厅,于是我提议将原彭公祠后的粹然亭重加修葺,更名为清风亭。延请《李白集校注》的校注者之一朱金城先生撰《清风亭重建记》一文,镌之金石,立于亭中。此亭与东面的清风亭原址,相去约百步,足可补江山之缺。
【备考】
《舆地纪胜》:清风亭,在子城上,太守杨倓建。又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云:“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
明嘉靖《太平府志》:清风亭,正统五年巡抚侍郎周忱建于采石矶上,前建谪仙偻,肖像祀之。
《大明一统志》:太平府清风亭,在府子城上。唐时建。李白诗:“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宋郡守杨倓重建。
许岩光《重建太白楼记》署:康熙元年仲秋记于清风亭次。
清康熙《太平府志》:清风亭,一在郡圃,宋吴渊建。元废。一在万寿寺西湖上,明巡抚周忱移建采石翠螺山谪仙楼后。
民国《采石矶风景名胜小志》:清风亭为明正统五年巡抚周忱所建。后毁。为镇绅鲁叔诒重建。亭为茅草所盖,四周以水泥砌砖,朴素之极。亭中悬鲁氏于辛未春月题“清风亭”横额。园北有碑,记建清风亭之经过。碑文云:“……洪杨乱后,操江使者彭公玉麟重建楼殿,独于此亭缺如。余忝为邻,每欲补之而艰于资。岁届丙寅,始获重修,乃寒署未周辄被驻军烧毁,经营再造,幸复旧观。住持向道凿石为碑请记其事,欣然仿郭、周二公之意,用太白韵诗以遗之,并述往迹以告来者。”文后并附以诗。碑文为采石山人鲁式?(叔诒)撰,男嵩云(涤文)书。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8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