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
李白《横江词》有云:“横江馆前津吏迎”。这说明横江东岸有津渡处,并且有专事津渡的官吏,而且还有一个“横江馆”的建筑。清康熙《太平府志》云:“采石驿,在采石镇滨江,即唐横江馆也。在明为皇华驿。”清人杨齐贤注李白诗云:“横江馆乃采石津官舍。”《新唐书·百官志》:高宗永徽年前,掌舟梁之事的官吏叫津尉,“永徽中废津尉,置津吏。上关八人,中关六人,下关四人,无津者不置。”据《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论证:“唐朝以前,长江下游的津渡多在采石过江。”因而采石渡口可能为上关津。
中国科学院《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云:“元代以前,左岸(指西岸)显著向东突出成大凸岸,采石江面极为狭窄,两岸樵声相闻,可辩人眉目,估计采石江面最大宽度不得超过1公里。”这个说法是有史籍佐证的。北宋郭祥正在历阳《望牛渚》诗云:“樵声隔岸闻。”而李之仪《采石》诗云:“隔岸闻呼见点头。”采石津作为长江南北渡口,不知起于何时,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为《越绝书》,其云:“秦始皇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丹阳、溧阳。”可见开发之早。陆游《入蜀记》云:“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 。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矶即南唐樊若水献策作浮梁渡王师处。初,若水不得志于李氏,诈祝发为僧,庐于采石山。凿石为窍及建石浮图。又月夜系绳于浮图,棹小舟急渡,引绳至江北,以度江面。既知不谬,即亡走京师上书,其后王师南渡,浮梁果不差尺寸。”樊若水为赵匡胤平南唐所献策架起的横江浮桥,称得上是万里长江的第一桥。
《元和郡县志》云:“牛渚山,在(当涂)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牛渚圻,津渡处也。”牛渚圻在牛渚山北头,津渡处即在牛渚山北,宝积山西南麓。这里不仅是横江津渡,也是唐宋以前由姑孰溪而往当涂县城的入口处。据史志记载,宋以后,横江馆易名采石驿,明初为皇华驿。皇华驿建于洪武二年,“有头门三间,大堂三间,左右两廊十六间,穿堂三间,后堂三间,厨房三间在东,厢房三间在西。”到了明嘉靖时又复称采石驿。嘉靖《太平府志》记载:“额设官吏各一人。公厅三间,左右两廊六间,仪门三间,马房一十六间,鼓楼一座,后堂三间,厨房三间在东,厢房三间在西。站船二十一只,五年一次修 舟 念 ,十年一次打造,十年三次置买铺陈,原派银一千二百八十两。”另配备夫头30名,水夫200名,库子16名,馆子2名,马16匹,驴8头。至清代仍延用采石驿名,但规模小于明代。
今天,昔日宝积山西南麓的港湾已堙没成一片广芜的陆地。而牛渚山北却仍是市属采石港码头,有巨大的沙场。向东则是工厂和居民集镇。但采石镇临近港口的街道却仍名横江街。
【备考】
清康熙《太平府志》:采石驿,在采石镇滨江。即唐横江馆,明为皇华驿。有牌坊一座,即谈笑亭旧址,为宋綦奎谈笑灭寇处。后改为坊,额曰“龙飞首渡”,今废。河亭一座,在坊前,题曰:“天下名江”。头门三间,大堂三间,额曰:“皇华堂”。左右两堂一十六间,穿堂二间,后堂三间。东厨房三间,西厢房三间。宫廨一所,驿丞宅今改巡司廨。
清乾隆《当涂县志》:采石驿,在采石镇滨江,即唐横江馆。明为皇华驿,洪武二年建,牌坊一座,即谈笑亭,为宋綦奎谈笑灭寇处,后改为龙飞首渡坊。今废。河亭一座,在坊前,题曰:“天下名江”。今久废。头门三间,大堂三间,左右两廊十六间,穿堂三间,后堂三间。厨房三间在东,厢房三间在西。官廨一所,国初改为巡司廨。今头门、两廊、穿堂、后堂、厢房等处皆废,仅存大堂巡司旧屋以居。
清乾隆《当涂县志》:采石巡检司,在采石镇江口,洪武二年巡检刘潮创立。鼓楼一座,门房一座。公厅三间,厢房三间,官廨三间,吏舍三间,监房三间。明崇正十年巡抚都御史黄题设驻防将领于此,国初为往来使节之所,今废。(今按:巡检移驻驿丞旧廨,见前。)采石匾担河泊所,在采石镇。门楼一座,公厅三间,官吏廨各一所。洪武元年所官周得甫开设,今废。清乾隆《当涂县志》:额设采石驿红站船三只,水手十五名,每名日给工食银二分,每年共支工银一百八十两。水夫十六名,工食银每名每日二分,每年一百一十五两二钱。修造船只,编银四十五两。支关禀粮添雇船夫,原编银一百五十两,但无定数。共额编正闰银四百五十五两四钱。
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横江馆在采石,对岸即和州。横江,李白所咏也。
清嘉庆《大清一统志》:横江馆在采石,对岸即和州。横江,李白所咏也。
《江南通志》:横江馆,在江宁县赏心亭侧。马光祖创,以待四方宾客。非李白诗中之横江馆也。(今按:马光祖乃南宋人。)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