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
李白《横江词》诗云:“人言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望天门山》诗云:“天门中断楚江开”。《夜泊牛渚怀古》诗云:“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诗中出现了“横江”、“楚江”、“西江”三个名称。实际上皆是指西来的长江受天门山及其下游东岸阻遏转而北流的这段长江。长江本自西向东流,在此却变成由南向北流,故曰横江;因其南北流,便有江东、江西之地,江东之人便可称之为西江。《庄子》中已有之。又因此段长江“春秋属吴,后属越,又属楚”(《方舆胜览》),当涂县战国时属楚国,故亦可称楚江。中国科学院编著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云:湖口至镇江河段发育于长江下游扬子准地台的挤压断裂破碎带。该河段第四纪新构造运动,西岸受淮阳地盾较强烈掀斜影响,远离长江地区表现为倾斜上升,靠近长江的地区绝大部分表现为倾斜下降。近期以来,下降尤为普遍强烈。东岸受江南古陆影响,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升降运动,近期以来,除大渡口至马当和芜湖至马鞍山段略有上升外,大部分地区也表现为下沉,但下沉量远小于西岸。从天门山至慈姥山的江心洲直分汊河段,演变较为复杂。东岸东梁山至采石矶的河滩上有南朝以来的大量文物发现。采石至慈姥山,频江矶头密布,岸线较为稳定。《历史自然地理》提供了长江自东梁山(博望)而成为横江的地质原因。
尽管横江西岸岸线不断后退,采石矶江面愈来愈宽,但浪涛汹涌,水流湍急是其江面的总体特征。又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刃相见的战场。早在周景王二十年冬,这里就发生过著名的吴楚“长岸之战”。所谓“长岸”,古注皆指博望山,而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却予以辩正。其云:“江流险扼之区,当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方之东西梁山与县北之采石矶。该地区江中沙洲甚多,江流狭窄。陆上则有当涂东北之马鞍山,丹阳镇之横望山及秣陵关等高地,为今南京市西南方之门户,形势亦甚重要。当时吴楚两国水战及陆战所称之鸠兹、衡山及长岸,当系此一地区。”此后发生在天门山、当涂、采石的战争,莫不与横江水战有关。六朝时,除在天门山设重兵外,还在牛渚山至慈姥山江段的牛渚、陵口(即障江门,今马鞍山市前杨桥一带)、慈湖设立了驻军之所,直至清代仍是如此。
“姑孰八景”中有“牛渚春潮”一景。“牛渚春潮”即今人所称潮汐引起的海水“倒灌”现象。李白《横江词六首》为后人留下横江中因海水倒灌形成的雄奇壮丽景象,其中“海潮南去过寻阳”句,确切地证明了当时海水上冲的潮界区到达今九江市以上江面。与唐诗人张继《奉寄皇甫补阙》诗中“潮至寻阳回去”相互印证。后来,由于长江入海口的下移,横江江面的增宽,江心沙洲的涌现,使得“牛渚春潮”逐渐减弱。清乾隆三十七年,黄仲则《太白楼醉中作歌》已云:“潮到然犀亭下回”,说明潮界区已下移至采石江面。时至今日,受潮汐的影响,采石江面仍有潮差,但最高值不过13米,最低值只有1厘米。早已谈不上有“牛渚春潮”的壮丽景观了。
【备考】
《元和郡县志》:横江,在(历阳)县东南二十六里,直江南采石渡处。
《太平寰宇记》:(历阳)东南至横江西岸一十五里。大江中心为界,与宣州当涂县相接。
《庄子·外物》: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明人李汶《牛渚春涛》诗:牛渚矶头望眼开,桃花浪暖积成堆。随风怒卷半山雪,带雨雄轰彻夜雷。
《太平府志》:姑孰八景:一曰牛渚春潮。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