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
姑熟溪,同姑孰溪,又名姑浦。今人称姑溪河。今日姑溪河,东起丹阳湖堙没后剩下的运粮河口,西至当涂城西的金柱关入长江,全长约23公里。但在明清以前,它却由当涂城西转而北上,至采石宝积山入江,全长约40公里,此点近年新出的市、县方志均不载,但明清志书却记载颇详。
明嘉靖《太平府志》云:“丹阳湖北股西行,经陈进圩,北受横望港水,又西过武山南,受武山港水,又西过青山北,又西过白、凌家二山南,是为姑溪。又经县南,为南州津,受胭脂港水。又西北受襄城港水,为三江口。又西北受灌渡港水,又西北过采石镇,又北经新河,至宝积山入江。”明末清初顾炎武编《肇域志》云:“姑孰溪,在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余水及渚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顾祖禹在康熙三十一年前完成的《读史方舆纪要》云:“姑孰溪,在府南二里。自丹阳湖引流而北合支流诸水,汇为姑孰溪,亦谓之姑浦。又西过鼍浦,经城南谓之南州津,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复北经黄山渡,又北历牛渚采石矶,至宝积山入于大江。”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姑孰溪在清以前确自当涂城南转折北上,经黄山脚下,至采石宝积山入江。累累记载,不可不信。由此,《新唐书》和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中所说的李白“渡牛渚矶至姑孰”便可豁然而解。原来,直到北宋,王安石还说牛渚江面“一风微吹万舟阻”,李白由牛渚矶东侧的姑孰溪至姑孰,当然方便。南宋陆游入蜀时游姑孰,亦走此路。其云:“十一日早,出夹行大江,过三山矶、烈洲、慈姥矶、采石镇、泊太平州江口。”既云过采石镇,必自姑孰溪下渡口入溪而行,若是从牛渚矶西侧大江溯行,采石镇被牛渚矶挡住,便谈不上过采石镇。何况陆游也说采石江面“微风辄浪作,不可行。”
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当涂西边的长江东岸也有连同姑孰溪的渡口。陆游来姑孰时曾“泊太平州江口”,去时《记》云“解舟出姑孰溪,行江中。江溪相接,水清浊各不相乱”,均已证明此点。上引《读史方舆纪要》亦云:“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也可证明。这是姑孰城至采石镇的姑孰溪河段废弃前的状况。而这段姑孰溪的废弃又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过程。修于清道光年间的《安徽通志》载:“当涂县西三里,有姑溪水入江之路,土名‘破缺口’。明万历间知县章嘉祯建金柱塔以镇塞之,其时溪水已不复绕流采石矣。”这一记载说明,江边的渡口系姑孰溪水冲缺造成,但却未言具体冲缺的年代,联系采石开挖“新河”之举,大约在北宋(详下)。明万历间,因溪水已不复流采石,故知县章嘉祯建金柱塔于缺口处,以图堵塞入江之水,恢复旧流之状。这一方法果然奏效,故同书又云“今(姑溪水)历城南而西至金柱山,转北过黄山渡至采石西入长江,共六十里。分支北绕采石山后为新河。姑溪入江为上口,新河入江为下口。”这是道光年间的状况。
所谓采石“新河”,即今采石矶公园东侧的锁犀河,也称牛渚河。林东海《采石寻仙踪》(载《旅游天地》1982年第5期)曾云:“我疑心这条弯曲的锁犀河可能是长江故道的残迹,……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便不难理解了。”这个推论是正确的。这段河流原为姑孰溪下流入江段,姑孰溪即由此于宝积山汇入长江。大约在北宋初期,姑孰溪自当涂城西破缺口入江,姑溪水不复流采石,而此段河流也逐渐 淤塞,但是,采石江面“微风辄浪作”,“大有舟楫之害”,于是在北宋庆历年间(1042—1048)和熙宁三年(1070)进行清挖。这在方志上有记载。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姑孰溪已在当涂城西冲缺入江,其流经采石的分支水流自然不会如过去作为主流时那样大,造成泥沙淤积,故自庆历至熙宁不过三十年,竟一再疏理。以致陆游初来当涂时,“初询,舟人云:‘江口泊船处距城二十里, 须步乃可入。’及至阅武,乃止在城之外。”这说明舟人起初以为新河淤塞不通,须由采石步行二十里至姑孰。后因径自姑孰溪上行,便可直到城外的阅武亭下。
自当涂城西转北经黄山渡至采石新河的姑孰溪河段,是何时断流的?方志末载。民国时期撰成的《当涂乡土志》云:“姑溪河起迄原长六十里。自抢流沙冲溃‘缺口’后,溪水直由金柱山泻入夹江,减去纡曲河流十五里,故称四十五里。”文中所说的原缺口再次被冲溃的“抢流沙”,不知发生在何年?但经踏勘,由当涂县城转北至采石的这段姑孰溪故道,至今仍断续可见。
这段河道,历史上曾是金陵至宣城的水路。
【备考】
《元和郡县志》:姑熟水,在县南二里。
《太平寰宇记》:姑熟溪在县南二里。姑熟即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按溪即因地以名也。
陆游《入蜀记》:土人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澈如镜,纤鳞往来可数。溪南皆渔家,景物幽奇。
明嘉靖《太平府志》:丹阳湖北股西行,经陈进圩,北受横望港水,又西过武山南,受武山港水,又西过青山北,又西过白纻、凌家二山南,是为姑溪。又经县南,为南州津,受胭脂港水,又西北受襄城港水,为三江口。又西北受灌渡港水,又西北过采石镇,又西北经新河至宝积山入江。
明嘉靖《太平府志》:姑孰溪,在府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余水及渚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李白诗云:(《姑熟十咏·姑熟溪》,从略。)
《大明一统志》:姑孰溪,在府城南二里,一名姑浦。有港经城中。宋建炎中,郡守郭伟始筑新城,限溪流于外,西入大江。李白诗:(《姑熟十咏·姑孰溪》,从略。)
《肇域志》:姑孰溪,在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余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
《读史方舆纪要》:姑孰溪,在府南二里。自丹阳湖引流而北合支流诸水,汇为姑熟溪,亦谓之姑浦。又西过鼍浦,经城南谓之南州津,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复北经黄山渡,又北历牛渚采石矶,至宝积山入于大江。
清康熙《太平府志》:姑孰溪,在府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余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按《江源记》:姑浦口南岸立津以济行旅,姑浦有港。旧经郡城中,宋建炎筑新城,限溪流于城外,西入大江。
《安徽通志》:当涂县西三里,有姑溪水入江之路,土名破缺口。明万历间知县章嘉祯建金柱塔以镇塞之,其时溪水已不复绕流采石矣。姑孰溪起花津镇,湖尽溪接。郭祥正诗:“两歧直接丹湖源。”迤西过青山之阴,经两盘矶泊山,又西过白、凌家山之阳,北过新坝、杨家坝,直城之南。南津、采虹二桥跨溪上。采虹南岸西曰皋慈河。按:姑浦有港旧经城中,张舜民曰:姑孰溪旧经太平城内。陆游曰:姑孰州城正据姑孰溪。是也。宋建炎中,郡守郭伟筑城,始限溪流城外。明初又改,远溪岸三十余步。今历城南而西至金柱山转北,过黄山渡至采石西入江,共长六十里。分支北绕采石山后为新河。姑溪入江为上口,新河入江为下口。(按:文中引陆游语有误。)
清乾隆《当涂县志》:(牛渚)山下南受姑溪西出江,山后新河北出江。
《当涂乡土志》:姑溪河长四十五里,为本境干河。起自花津,受花津渡南注之水,又西流十里受纪家渡南注之水,又西流五里受储家渡南注之水,又西流五里受陈家桥北注之水,又西流三里受拏马桥河南注之水,又西流二里受芮家桥北注之水,又西流二里受查家湾港南注之水,又西流一里至三叉河会龙山港北注之水,又西北流二里过新坝闸,又西流一里经县城南过东西两采虹桥,又西流一里受胭脂港北注之水,又西流一里受襄城港南注之水,同注金柱关口西北流入大江。此源在他境委在本境之巨水也。今按:姑溪河起迄原长六十里。自抢流沙冲溃“缺口”后,溪水直由金柱山泻入夹江,减去纡曲河流十五里,故称四十五里云。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