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
龙山,在当涂县城南青山河畔,距城5公里,海拔107.2米,周围5公里。山体头北尾南,怪石丛立,形如卧龙。《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宣州当涂县:“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新定九域志》太平州:“龙山,《晋书》:大司马桓温尝于九月九日登此山,孟嘉为风飘落帽,即此山也。”《太平寰宇记》所载略同。文中所说孟嘉落帽之事,《晋书》、《世说新语》和陶渊明《孟府君传》均有记载。《晋书·孟嘉传》云:“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这件“嘉落帽”的逸事,充分反映了东晋名士注重清谈玄理,忘情于物外的韵致。在中国历代文人中传为佳话。陶渊明为其岳父孟嘉作《传》也不惜笔墨,详加记述。孟嘉落帽之龙山,《元和志》、《寰宇记》、《九域志》均言在当涂。但近年来先后有人撰文,认为龙山在江陵 ,“《元和郡县志》将江陵龙山移至当涂,大误。”然而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在记述了“孟嘉落帽”事之后写道:“(孟嘉)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文中所指,必当涂龙山无疑。若江陵龙山,与朝距之二千里,决不可能兴起径去,又顾景酣宴,傍晚便归的。所以,清人王琦在为李白《九日龙山饮》诗作注时云:“《太平府志》: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旧志载桓温以重九与僚佐登山、孟嘉落帽事。或云孟嘉落帽之龙山当在江陵。而《元和志》、《寰宇记》皆云是此山,疑必温移镇姑熟时事也。”王琦的结论是对的。《元和志》所说也不误。李白在诗中有“醉看风落帽”句,说明早在《元和志》之前,他也认定此是孟嘉落帽之山,才引用此典的。可证的还有陆游《入蜀记》所言。
旧时龙山“丹枫红叶,遍满岩谷”,姑孰八景之一,有“龙山秋色”。《舆地纪胜》云:“晋毕卓墓在当涂县龙山东麓。”清翰林编修方履中曾为毕姓谱谍写序说:“毕公茂世者,乃其族之鼻祖也。”今龙山附近仍有“毕家楼村”,有毕姓后裔六十余户。李白墓曾在龙山东麓,清曹笙南编辑的《李翰林姑孰遣迹题咏类抄》云:“考公(指李白)初殡于龙山东麓,与毕吏部墓相近。”毕卓嗜酒,曾说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这一点颇受李白向往。李昌志在《李白藁葬、殡葬、改葬始末新说》(载《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一文中认为,李白之所以“殡于龙山东麓”,与毕卓墓相近并由毕卓后裔兼备洒扫是其重要的原因。
【备考】
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谘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着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君求赴义,路由永兴。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任,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舟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温从容谓君曰:“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元和郡县志》: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陆游《入蜀记》:龙山,即孟嘉登高落帽处。
《新定九域志》:龙山,《晋书》:大司马桓温尝于九月九日登此山,孟嘉为风飘落帽,即此山也。
明嘉靖《太平府志》:龙山在府城南延福乡。旧志载孟嘉落帽事。按龙山当在江陵,而郡志云桓温尝以重九日与僚佐登此,疑必温移镇姑孰时事也。
清康熙《太平府志》:龙山去郡十里,蟠溪而卧,蜿蜒如龙,故名。秋声甚佳。旧载孟嘉落帽事。舆图记谓龙山当在江陵。旧志云:桓温尝以重九日与僚佐登此。嘉故参温军事,或当是移镇姑孰时。上有屯垒故迹,未详何代。寺与兴化院俱寂静,邃可以幽栖,东岭西江尤足展眺。
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太平府志》: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旧志载桓温以重九与僚佐登山、孟嘉落帽事。或云,孟嘉落帽之龙山当在江陵。而《元和志》、《寰宇记》皆云是此山,疑必温移镇姑熟时事也。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