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慈姥山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1:02:54
载入中…
 

【考述】

    慈姥山,亦称慈母山。因古时居江中,四面环水,积石为壁,故亦称慈姥矶。又因远望其山,形似猫卧,土人遂称之猫子山。位于马鞍山市慈湖镇西北2.5公里的长江东岸,高156米。李善注《文选·洞箫赋》云:“《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音。”《艺文类聚》云:“《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自伶伦采竹嶰谷,此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而俗呼鼓吹山。”可见慈姥山上所产之竹自古即闻名宫廷,播誉久远。故而李白作《慈姥竹》诗而歌之。但慈姥竹早已不产。

   《太平寰宇记》云:“慈母山,在(当涂)县北七十里,临江,亦谓之慈姥山。”但其山为何名慈母,却一直是个迷。清康熙《太平府志》云:“丁兰庙,在慈姥矶上。《郡国志》云:丁兰,广西苍梧县人,性至孝。毋殁,刻木为像,祀之如生,凡家事必告像。邻人张叔令其妻假物,兰妻白:‘像不悦。’遂不与。张叔怒,突入兰室击木像。兰知之,奋杀张叔。吏捕兰去,像为之垂泪。郡县嘉其至孝,奏释兰罪。又以兰为河南河内县人,其立庙太平之故,不可考。每岁与赛,非秩祀,而岁祭者二。”《府志》叙述了丁兰至孝其母的故事,但不知立庙慈姥山的缘故。乾隆《当涂县志》云:“王兰庙,在城北慈姥矶,名慈姥,故立庙祀之,塑兰夫妇于姥侧。”按此说,慈姥山是因丁兰慈孝其母而命名,即因此山有慈姥庙而称为慈母山。此山所生之竹称为慈姥竹。

    今按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云: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的丁兰画像石,图中画1人坐几上,系丁兰父。丁兰跪于其前,兰身后跪者为其妻。画像石榜题曰:“丁兰二亲终殁,立木为父。邻人借物,报乃借与。”丁兰为汉代人,此又为汉画像石,应是故事的起源和歌颂丁兰的最早实物。又1992年第12期《文物》杂志云:“今查孙盛《逸人传》:‘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事之若生,朝夕省定。后邻人张叔妻从兰借物,看兰妻跪报木人,木人不悦,不以借之。叔醉酣,来骂木人,以杖敲其头。兰还,见木人色不悦。问其妻,具告之。即奋剑杀张叔。吏捕兰,辞木人去,木人见兰为之垂泪。郡县嘉其至孝,通其神明,图其形像于云台也。’”汉画像石图丁兰夫妇跪于父前。《逸人传》则未言丁兰刻木像是一人还是两人,是其父还是其母。慈姥山则改作丁兰慈母。立姥像,塑丁兰夫妇像于姥侧,乾隆县志甚至称为“王兰庙”。这既与历代统治者提倡孝道有关,也与江南孝母的风俗有关。《艺文类聚》系唐初欧阳询编撰,这说明,慈姥庙早在唐以前就已出现,慈姥山名也在唐以前俗定。

    慈姥山尚有弥陀寺、望江楼古建筑。今俱废。清康熙《太平府志》载:“弥陀寺,在和尚港慈姥矶。宋嘉和三年建。”“梁望江楼,在慈湖慈姥山江浒,俗传昭明太子读书处。”望江楼后改为昭明阁,六十年代毁殁不存。

 

【备考】

    《艺文类聚》:《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萧管竹。自伶伦采竹嶰谷,此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而俗呼鼓呼山。

     方舆胜览》慈姥山,在当涂县之西北四十五里。按地志:山上出竹,堪为箫管。李善曰:慈姥山竹作箫笛,有妙音。李白诗:(《姑熟十咏·慈姥竹》,从略。)

     陆游《入蜀记》:慈姥矶,矶之尤绝峭立者。徐师川有慈姥矶诗序云:“矶与望夫石相望,正可为的对。”而诗人未尝挂齿牙,故其诗云:“离鸾只说闺中恨,舐犊谁知目下情。”然梅圣俞护母归宛陵,发长芦江口诗云:“南国山川都不改,伤心慈姥旧时矶。”师川偶忘之耳。

     明嘉靖《太平府志》:慈姥矶,在府城西北慈姥山,石欹江中,有丁兰庙。

     清乾隆《当涂县志》:慈姥矶,距城四十五里,北接江宁壤。矶一名鼓吹山。梁昭明太子读书处。上产竹,节疏而质坚,中律可作箫管。今其材绝鲜。有丁兰庙、弥陀寺、临江楼。其左峙,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来往舟泊河以避矶。与望夫石相对,故徐师川有“离鸾舐犊”之谑。

     清乾隆《当涂县志》:王兰庙,在城北慈姥矶,名慈姥,故立庙祀之,塑兰夫妇于姥侧。舆图考云:汉丁兰,庆府河内人,夫妇并以孝著。母丧,刻木像祀之若生。邻人张叔醉,詈母像,以杖击其首。兰归,见母像不豫色者。询知之,即奋杀张叔。吏捕兰,像为之垂涕。郡守嘉孝,释其罪。

     清乾隆《太平府志》:慈姥山,在当涂县北四十里。积石临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估舟尝依此以避。其山产竹,园体而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括地志》:慈姥山,积石临江,岸壁峻绝。山上出竹,堪为箫管,属乐府。名为鼓吹山。 

 

 

 

横山(石门) 横山 (石门)

 

【考述】

      横山与春秋吴国初期的建都地有关。殷商末年,周太王有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季历有子名姬昌。太王“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期望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成就王业。于是太伯、仲雍为了让季历继承王位,以便再传国姬昌,便出奔荆蛮,托名周太王病而采药于衡山。并从荆蛮之俗,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表示再也不为周所用。这件事在《吴越春秋》和《史记》中均有记载。“荆蛮”,唐人司马贞《史记索引》说:“地在楚越之界”;“衡山”,钱大昕《廿一史考异》说即当涂的横山。

      太伯奔于荆蛮后,自号句吴。此地古越人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恐中原战争祸及于此,建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然而由于《吴越春秋》说过太伯葬“梅里平墟”,于是,太伯建城的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曾有在苏州、无锡、宜兴等多种说法。但地下考古的结论均推翻了上说,因为这些地方至今未发现一件春秋中期以前的吴国文物。于是又有了首建吴城在丹徒的新说。丹徒春秋时名朱方,各种史籍中又均无朱方与太伯、仲雍有关联的记载。成书于战国的《世本·居篇》则云:“吴孰哉居藩离,孰姑徙句吴。”东汉宋忠注:“孰哉”是仲雍的字,“孰姑”是仲雍十九世孙寿梦的字。寿梦迁都句吴在公元前585年。藩离在哪里?《越绝书》云:“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所说丹阳自然包括横山在内,古有皋乡。唐人陆广微《吴地记》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番丽与藩离读音相同,就是当涂的横山。有学者认为姑孰是吴国迁都句吴(今苏州一带)后封地的名称,颇有道理。或者,孰姑可能是姑孰的转倒。当然,这一说法也尚待考古发掘来进一步验证。

     《太平御览》引山谦之《丹阳记》云:“丹阳县东十八里有横山,连亘数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所云子重攻横山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70年。当时楚军克吴地鸠兹后进军横山,但吴国突以水陆奇兵拒战,使楚军大败。这也说明横山是吴国的“祖庭”,因而防卫有力。《舆地纪胜》云:“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亦名横山。其山四望皆横,故名。有陶贞白书堂,今为澄心院。五井、丹灶、药臼在焉。”陶贞白,即南朝齐梁时代的著名隐士陶弘景。据《南史》隐逸传等史籍记载: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读寻绎,立下了学道养生之志。先后隐居于横山石门、茅山等地,又常受帝王的礼遇,有“山中宰相”的美誉。八十五岁卒,诏赠太中大夫,谥号贞白先生。陶弘景曾自号“隐居”,故横山又被称作隐居山。

     今日横山(衡山、横望山、隐居山)跨于当涂、江宁、溧水三县,主峰高459米,东西约22.5公里,南北约16公里,周围40公里。由62条主要山脉组成。东北属江宁、溧水二县,西南属当涂县。西南麓距当涂县城30公里。其处有两壁相峙如门,故称石门。南边壁上有摩崖石刻“石门”二字,传为唐人书刻。石门之内的山谷中有一长达数里的泉溪从石门中间流出,大旱不涸。此或为李白所云“石门流水”也。然“遍桃花”之景以及陶弘景的丹灶、药臼、书堂等均不复见。

【备考】

    唐代越璘《因话录》:宣州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炉迹犹在,后为佛舍。

    《舆地纪胜》卷十八《景物下》:横山“在当涂县东北六十里,……有陶贞白书堂,今为澄心院。五井、丹灶、药臼在焉。(《古迹》云:陶贞白书堂)在城东北六十余里横望山之澄心院。陶弘景谥贞白先生,自号隐居,始读书于此。

    明嘉靖《太平府志》:横望山在府城东北永保乡,即春秋楚子重伐吴所至之地。其山四望皆横,故名。上有陶弘景隐居、石门、古祠、五井、丹灶诸景。

    清康熙《太平府志》:横望山在郡治东北六十里永保乡,高二百丈,周八十里。苍翠亘天际,与江宁、溧水接壤,丹阳湖在其南。春秋楚子重伐吴至衡山,即此。四望皆横,故名。《真诰》称,其石形环奇,洞穴盘纡。陶宏景隐居,有读书堂、石门、古祠、灰井、丹灶诸景,下为澄心寺、关帝庙。庙前峭壁二里许,夹石参天,奔泉雷转,壁上老松倒垂,长百尺。最高处有先辈王磐题“壁立万仞”四字。明末,松为乱兵所刈,今止余一本,苍萃犹昔。

    今人商志[香覃]《吴国都城的变迁及阖闾迁都苏州的缘由》:《吴越春秋》、《吴地记》皆言:吴太伯居于梅里,死后也安葬于此。《吴地记》注云: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在明代洪武年陶宗仪编撰的《说郛》、万历中年吴馆校勘的《古今逸史》、天启时樊维成、钟人杰分别辑刊的《盐邑志林》、《唐宋丛书》,还有清初顺治朝曹溶辑成的《学海类编》等丛书中的《吴地记》注皆如是。至于清嘉庆乙丑年(1805)张云鹏据明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增订的《学津讨原》所收灵的《吴地记》注亦然。说明前儒皆以梅里即横山。(《吴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

     萧梦龙《吴国的三次迁都试探》:衡山地名很多,实际应是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指出的在南京江宁县,或钱大昕《廿一史考异》卷四所说的皖南当涂县北横山(古衡与横通用)。(《吴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

   《吴文化史丛》:《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奔吴时,土著荆蛮人“归者千余家”,当系这样的台形聚落家族。(江苏人民出版社)

     新版《当涂县志·自然环境·台地》:分布于境内北部丘陵、低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受轻度抬升影响,原系河流或湖泊阶地。再被抬升,并经流水切割,形成地势高兀和起伏不平的台地。大体可分下面两种。一、微倾斜台地:分布大王村、毛家桥、塘西村、项楼、东村等地,海拔25—30米左右,比高20米左右,台地顶部向主要泄水河道微倾,坡度不越过5度左右。由棕黄色砂质粘土、棕红色砂质粘土组成。起伏不大,顶部宽平,冲沟切割密度不大,水土流失属中等强度,易发生旱情。二、波状起伏台地:分布博望、丹阳、青山等乡镇的山前地带,海拔40米左右,比高25—30米,经流水切割呈波状起伏状态,故当地常称为冈地。由棕红色砂质粘土组成,局部台地上覆有棕黄色砂质粘土。水土易流失,旱情严重。(《中华书局》)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91.html ]
诗仙李白网
【和卢侍御通塘曲】
【山鹧鸪词】
【古意】
【草书歌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临路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
【玉真仙人词】
【怀仙歌】
相关诗词
【姑孰十咏·慈姥竹】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