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夫山所在位置,马鞍山市研究者存有歧见。《马鞍山名胜古迹志》云:“望夫山俗名小九华山,位于采石镇西北1公里滨江处,海拔157米,周围7.5公里,山形似枣状,又称枣子矶。”新版《当涂县志》及《李白安徽诗文校笺》皆从其说。这个说法并非毫无根据。根据之一,清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山川》云:“望夫山,一名枣子矶,高百丈,周二十里。《寰宇记》: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妻登此山,乃化为石。今僧建地藏佛舍于山之东,俗称小九华。”根据之二,民国二十五年《采石矶风景名胜小志》云:“小九华极顶为望夫石,今有碑石一方,矗立山巅,面大江,上刻‘望夫石’三字。”(未言望夫石的存在。)而西侧山坡树林中,据耆旧介绍,确有一高约2米的条形石碑,上有苔藓。(此石在七十年代开山炸石时失踪。)有此书证物证,当然可称之为望夫山也。问题是李白《望夫山》诗写的是否后来的小九华山?亦即清以前史籍所指的望夫山到底在何处?亦即枣子矶到底在何处?
笔者一九七二年一月一日来马鞍山市工作。听说金家庄区前杨桥南的高山顶有个人头矶,曾往观之,矶如飞来之石。访问耆旧,云:“那叫枣子矶,也叫望夫石。”未料想就在这年,因马钢一铁厂开山炸石铺路,此石被震落于江中。那么耆旧所说是否确实?北宋《太平寰宇记》云:“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望夫山在县北四十七里。”证明望夫石与南边的牛渚山相距十二里,这与实际距离基本相符。说明耆旧所言不错。又陆游《入蜀记》云:“徐师川慈姥矶诗序云:矶与望夫石相望,正可为的对。”乾隆《当涂县志》亦云:慈姥矶“与望夫石相对。”皆说明望夫石与其北边的慈姥矶中无山隔,遥遥相对。而小九华山高157米,北迤的西山高142.7米,再北迤的望夫山(人头矶)高165.8注,故谈不上小九华山与慈姥山“的对”。这又证明耆旧所说与古人记载相符。并且,《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皆云望夫山“正对和州郡楼。”与实况相符。而小九华山与和州郡楼相距约十里以上。《太平寰宇记》云:望夫山“周回五十里。”这可能涵括了连在一起山峦。宋代并无西山、小九华山诸名目,甚至清代也无西山之名。因北峰望夫石、中峰西山、南峰小九华山山体相连,光绪四年《重修安徽通志》却有“山边大江,矶石相连”,因而称之“连矶山”的说法。而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却云:“大江矶石连亘十余里,江涛触博,吞吐可玩,舟行极难逆泝,谢朓尝赋诗其处。连石又名人头矶。”至此,终于发现了清志与《寰宇记》可沟通之处。即这连亘十余里的人头矶、西山、小九华山统称望夫山。
简言之,望夫山在宋代以前,即望夫石所在之山。因其石状如人头而立,称人头矶;因其石状似枣形竖立,又称枣子矶。位处金家庄区前杨桥南,距牛渚山十余里。而无论从何角度看小九华山,都不可能见其“山形似枣状。”
【备考】
《太平寰宇记》:望夫山,在县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
《舆地纪胜》:望夫山,《寰宇记》:在当涂县。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李白诗云:(《姑熟十咏·望夫山》,从略。)刘禹锡诗:“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此山正对和州郡楼。《后村诗话》云:望夫石随处有之。古人诗人共用一律,黄叔达、鲁直之第也,以顾况为第一,云:“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方舆胜览》:望夫山,在当涂县,正对和州郡楼。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化为石。李白诗:(《望夫山》,略。)
明嘉靖《太平府志》:望夫山,在府城北化洽乡,有望夫石。李白诗云:(《望夫山》,略。) 又咏:“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枯石表相思。望来已是几千岁,无异当时初望时。”另有王建、王安石诗、陶安歌,刘秩诗。(略)清康熙《太平府志》:望夫山,一名枣子矶,在郡治西北化洽乡,高一百丈,周二十里。《寰宇记》云: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之,久之乃化为石。
清乾隆《当涂县志》:望夫山,一名枣子矶,高百丈,周二十里。《寰宇记》: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妻登此山,乃化为石。今僧建地藏佛舍于山之东,俗称小九华。
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望夫山,府西北四十里。山高百丈,正对和州城楼。《元丰九域志》:昔人适楚不还,妻登此山望之久,遂化为石。
民国《采石矶风景名胜小志》:望夫山一名枣子矶,俗称小九华山。在镇西北二里,山高百丈,周围十五里。山麓有准提庵,有园林之胜,为明崇祯年间建,历代重修。前年不戒于火,焚劫一空。山上有地藏王殿,……小九华山房屋甚多,均供佛像。……山之极顶为望夫石,今有碑石一方,矗立山巅,面大江,上刻“望夫石”三字。《寰宇记》云: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妻登此山乃化为石。因此名为望夫石。……与此山相连而有西山、人头矶、马鞍山诸山。四山回映,景色极佳。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