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
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的长江东岸,有博望山,亦称东梁山,高81米。和县城东南30公里的长江西岸,有梁山,高65米。两山夹据,长江西来,至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吴楚时为两国关隘,南朝为京都门户。南陈《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大约是天门山最早的文字描述。此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舆地志》均有记载。所述大致相同。李白《天门山铭》首四句云:“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不独写山,主要还是渲染了两山夹据洪流的气势。铭文通篇突出水势,以及山水组成的险势对国家安全的利害。《望天门山》诗则用移步换影的手法,写出山水的清丽秀美。唐代以后,状写天门二山的诗文较多,比喻也不尽相同。梅尧臣诗云:“东梁如仰蚕,西梁如浮鱼。”这是近观。沈括诗云:“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终日含颦缘底事,只因长对望夫山。”贺铸云:“采石镇濒江有牛渚矶,矶上绝壁嵌空,与天门山相直,岚浮翠拂,状若蛾眉。”这都是远望。但同样是远望,南宋陈垲却诗云:“女娲炼石乾坤定,为镇长江立两鳌。”根据这些诗文,天门山又有了蛾眉山、二虎山的俗称。
【备考】
《元和郡县志》: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历)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
《太平寰宇记》:天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两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当为梁山)。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曰峨眉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相对,隔江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山,亦曰峨眉山。
《舆地纪胜》:天门山,在当涂县西南三十里。晏公《类要》云: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梁山,相对如门,故谓之天门。唐李白有铭。《郡国志》云:天门山亦曰蛾眉山,楚获吴余皇于此。李白诗云:(《望天门山》等,略。)
陆游《入蜀记》:十八日,小雨,解舟出姑熟溪,行江中。江溪相接,水清浊各不相乱。挽行夹中三十里,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王文公诗云:“崔嵬天门山,江水绕其下。”梅圣俞云:“东梁如仰蚕,西梁如浮鱼。”徐师川云:“南人北人朝暮船,东梁西梁今古山。”皆得句于此也。
《方舆胜览》:天门山在当涂西南三十里,又名蛾眉。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梁山。
明嘉靖《太平府志》:天门山,一名博望山,又名东梁山。在府城西南,归大江。北出江中者为梁山矶。因与西岸和州西梁山夹大江,对峙如门阙,故谓之天门山,又名蛾眉山。李白诗云:(《姑熟十咏·天门山》,从略。)
《大明一统志》太平府:天门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两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梁山,对峙如门。亦名蛾眉山,又名东梁山、西梁山。李白诗:(《望天门山》,从略。)
清康熙《太平府志》:天门山在郡西南三十里,本名博望,亦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大江对峙如门阙,故曰天门山。卧江中远望如横黛,故又名蛾眉山,春秋楚获吴余皇于此。宋孝武阅水军,有双雀集伞盖,群臣呼万岁,乃诏立双阙于二山。山腰有墨桃树,树花异色,凡植根剧峻也,下攀上絙 ,皆不能到,荡舟江中,遥望而已。山顶有寺。
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和州:梁山,在州南六十里,俯临大江,亦名西梁山。《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七年,祀梁山,大阅江中,立双阙于山上。梁末侯景之乱,王僧辩军次芜湖,与景将侯子鉴战于梁山,大破之。李白梁山铭曰:“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要津。”《元和志》:山在县南七十里,俯临历水,江东岸有博望山,属姑孰。二山隔江相对,望之如门,南朝谓之天门山。两岸山顶各有城,并宋王元谟所筑。自六代为都,皆于此屯兵捍卫。
清乾隆《当涂县志》:又西南二十里止博望山,俱延福乡。俗称东梁山,距城二十五里,与江西岸和州之西梁山相对如门,故亦曰天门。前志专以和州之梁山为天门,则门字之义何取?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之句作何解?山偃江中,远望如修蛾凝黛,故又名蛾眉。春秋时,楚获吴舟余皇于此。宋孝武帝巡阅水军于山,有双雀集伞盖,群臣称贺,诏立双阙以旌。旧有却月城,今废。博望、梁山皆突出江氵筮 ,江狭锁水,愈增湍急。李白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要津。山东为大信镇,大信河于此入江。戴重诗:“水氵筮 山横断,云峰树乱披。”山顶有庵。
民国《当涂县志稿》:……又云:西梁高,东梁洼。冬水涸时,土人以绳测之,东梁深四十八丈。下有石楗横亘江底,高可数丈。旧有却月城,宋王元谟筑,今废。……巅有铜佛像寺,北有小龟山,清季于山[土 幻] 建筑炮台,与和县江峰炮台对峙,为江防扼要。上有胡兆庆殉难碑。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