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
姑熟,一作姑孰。既是地名,亦为城名。
殷商末,周太王有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季历有子名姬昌。太王“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期望姬昌成就王业。于是太伯、仲雍为让国与季历,以使季历再传国姬昌,便出奔荆蛮,托名太王病而采药于衡山。不久太伯便自号“句吴”,古越人从而归之千余家。这便是春秋吴国的起始。《吴越春秋》和《史记》均有记载。钱大昕《廿一史考异》断定此“衡山”就是当涂的横山。吴国自吴太伯创立,其弟仲雍继位居“藩离”,至寿梦时“孰姑徙句吴”,在横山一带立国五百余年。吴都迁徙句吴(今苏州市)后,封此地名姑孰(详《吴文化研究论文集》、《吴文化史丛》)。所以,所谓“孰姑徙句吴”中的孰姑,可能为“姑孰”二字的倒误。(“孰姑”,史家解释为寿梦的小名。)姑孰地域颇广,秦汉属丹阳县。东晋筑姑孰城,至南朝四代,多次是侨置南豫州的治所。故亦称南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设当涂县。姑孰城仍为县治。李白《姑熟十咏》中的“姑熟”仍然是当涂县域代称。《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太平州当涂县:“姑熟即县名”,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全集辑注》中亦如此说,是不对的。因为此地历史上从未有过“姑熟县”。《当涂县志》以民间传说一白衣女子投水而逝,乃名姑孰,更是无稽之谈。
【备考】
《太平寰宇记》:姑孰溪在县南二里,姑孰即县名。
《元和郡县志》:姑熟水,在县南二里,县名因此。
《当涂县志资料·建置沿革》: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南豫州治姑孰。南朝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原扬州所辖淮南、宣城二郡归属南豫州,仍治姑孰。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南豫州移治淮南郡于湖县所在姑孰。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南豫州移治姑孰。南朝梁武帝承圣元年(552),复置南豫州,治姑孰。南朝陈文帝十一年(579),南豫州又还治姑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更置当涂县,徙治姑孰,属蒋州。自是,姑孰之为当涂县始定(以上系摘要)。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