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
《尔雅·释水》云:“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诗·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渚。”牛渚,原只指江中的小洲。因洲为山形而又名牛渚山。《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牛渚圻,津渡处也。”圻,《文选》谢灵运《富春渚》注:“圻,曲岸头也。”牛渚圻在牛渚山北头,这里自古是横渡长江的津渡和上溯姑孰溪的入口。牛渚山南端有牛渚矶。矶,指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大石。此处正有一柱形大石立于江表,高约50米,俗称金牛柱。这便是牛渚矶的所在处。
牛渚之得名,源于古代传说。《太平御览》卷九○○袁乔《江赋注》:“吴时有钱约钓于牛渚,获一金锁。引之,则金牛泛然而去。约惧而舍。因以为名。”按此说“牛渚”得名始于吴越春秋时期。但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却称之为“海渚”。其云:“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清及,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史记》写于西汉。至东汉袁康《越绝书》已云:“秦始皇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丹阳、溧阳。”说明海渚改称牛渚,至迟在东汉。《博物志》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文字,移录于下:
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廓状,居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海渚称为牛渚,可能与此传说有关。若此,则牛渚为牵牛星之分野。因为从东北面遥看之,牛渚山正仿佛一卧于水面的牛。
牛渚,原只指江中之洲与山。但牛渚又是一地域名称。《水经·河水篇》云:“又东过牛渚县。”《水经注》又云:“从牛渚县南,西入石城县。”然因《史记》未载“牛渚县”名,后世史家均不予认从。但东晋永和三年谢尚所筑的“牛渚城”却是历史事实。这有民国时期采石出土的牛渚城垣砖和牛渚城门砖作证。江杏春在《谢公城即牛渚城考》中引曹重斗《采石志》云:“牛渚城南北袤长十里,东西径上三里,下七里。”南自采石河,北至障江门。障江门在白壁山下。这一大片地方自然均属牛渚。由此,史籍中的“牛渚”,或指山,或指地域。李白诗文中的“牛渚”,亦如此。
采石之名始于南朝,最早见于《宋史·柳元景传》。其云:孝建元年正月,“臧质、义宣并反,玄谟南据梁山,夹江为垒垣护之,薛安都渡江据历阳,元景出屯采石。”采石之得名,传统的说法源于《太平御览·地部》引《江源记》所云:“采石浮梁山下多铁锤,水落则见,有‘赤乌’字。盖昔人采‘五色石’于此,因名山曰‘采石’。”但史籍方志中,均未因“五色石”而把其山写作“彩石”的。这是后人的疑问。至1985年5月,我特邀请安徽省三二二地质队工程队为此进行了地质考察,由他们作出了科学的结论:“此地岩性出露单一,仅见侏罗系砂岩及第四系粘土,构造形态明显,……第四系中缺失下更新统(Q1)及中更新统(Q2)地层,故不可能存在所谓的‘五色石’。”《大清一统志》则云:“商侣于此取石至都(按指六朝之都南京),输造石渚。”证明是由开采山石而得名“采石”。
但“采石”的地理概念至唐代比“牛渚”又要大得多。《元和郡县志》云:“采石戍,在(当涂)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按:这简直与今日马鞍山市区和郊区等量齐观!)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镇”与“戍”皆军事建置。此后,史籍中常以采石代替牛渚,以采石山代替牛渚山,以采石矶代替牛渚矶。名虽异而所指为一处。
采石山(即牛渚山)又名翠螺山,是清代后起之称。宋代林逋《采石山》诗曾云:“秋棱瘦出无多寺,古翠浓连一半云。”是说采石山虽古树成翠,但山岩裸露瘦出却很明显。明正统年间,工部右侍郎周忱在采石山下创建谪仙楼以后,于山上植松万株。至清初,采石山松树早已成林,郁郁葱葱,且又四面环水,在其南面远看“形似螺浮水面”,便开始有了“翠螺山”的美称。清光绪年间,李恩绶修《采石志》,扉页题名即为《碧螺山志》,又为《翠螺小志》。
这里还有必要考察一下民居采石镇的起始问题。《元和郡县志》云:“隋平陈置(采石)镇,贞观初改镇为戍。”这里所说的“镇”,原是兵戍名称,镇将只掌防戍守备,不问民政。戍守品秩与县令相等,守御范围“西接(和县)乌江,北连建业(金陵)”。当时的采石江边,按白居易《李白墓》诗所云是“绕田无限草连云”。但北宋赵令畤《侯鲭录》所云“李白坟在太平州采石镇民家菜圃中”,其指应是民居采石镇。史载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权归于知县。北宋高承《事物纪源》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这时采石镇乃为县属民政商业集镇。后来由于战争等故,居民时有流迁,集镇亦时荣时衰。到了元代至元十四年,以“采石书院”的创建为标志,采石镇才得以真正的兴起。
【备考】
唐《元和郡县志》: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道由丹阳至钱塘,即从此渡也。晋左卫将军谢尚镇于此。温峤至牛渚,燃犀照诸灵怪,亦在于此。
唐《元和郡县志》:采石戍,在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宋《太平寰宇记》:牛渚山,在太平州当涂县北三十五里。
宋《舆地纪胜》:牛渚矶,《寰宇记》云:在当涂县北三十余里,古津渡也。水势湍急,险要备御之地。又名采石。《晋书》云:温峤还藩,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舆地志》云:牛渚山,昔有人潜行,云此处通洞庭,傍达无底,见金牛状异,乃惊怪而出。王安石诗载,牛渚矶下有白蟹,为江南奇品。李白诗:(按,诗为《姑熟十咏·牛渚矶》全文,从略。)
贺铸《庆湖遣老诗集》卷三《采石矶》诗序云:“县东南二十里,濒江两矶相对。按县谱,太白尝隐东矶上,故址存焉。”诗曰:“东西采石矶,山水两清绝。渔舠与商舶,今古几沿越。飘飘翰林主,长笑弄明月。难访物外游,飞云眇天末。”(《庆湖遗老诗集·拾遗》又有绍圣三年丙子四月所作《晚泊东采石矶》诗。)
陆游《入蜀记》: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
南宋《方舆胜览》:牛渚山,在当涂县北三十里,山下有矶。古津渡也。与和州横江浦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北渡,六朝以来为屯戍之地。《舆地志》:牛渚山,昔有人潜行,云此处通洞庭,傍达无底,见金牛状异,乃见怪而出。李白诗:(诗文为《夜泊牛渚怀古》和《姑熟十咏·牛渚矶》,从略。)
《方舆胜览》:采石山,在当涂北三十里,山下有矶。《江源记》:人于此取石,因名。上有蛾眉亭,下有广济寺、中元水府庙及承天观。李白恳求还山,帝赐金于还,白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明嘉靖《太平府志》:牛渚山,在府城北。下有矶曰牛渚,去采石矶仅一里。旧为险要备御之地。亦名燃犀浦。世传下多怪物,晋温峤燃犀照之, 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即此。
明嘉靖《太平府志》:采石山,在府城西北化洽乡。昔人采石于此,故名。唐李白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之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谢尚、桓温(按,当为袁宏)于此相遇。温峤然犀亦在于此。上有蛾眉亭,下有牛渚矶,石出于江曰采石矶。中元水府庙,承天观、江山好处亭、谪仙楼皆在焉。
《大明一统志·太平府》:牛渚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下有矶曰牛渚,去采石矶仅一里。旧有险要备御之地。亦名然犀浦。世传下多怪物,晋温峤然犀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即此。李白诗:(《姑熟十咏·牛渚矶》诗,从略。)
《大明一统志·太平府》:采石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牛渚北。昔人于此取石,因名。临江有矶曰采石。唐李白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即此。
清康熙《太平府志》:汉牛渚岩,将军孙桓守此,后周瑜、陆逊亦屯兵作镇。
清乾隆《太平府志》:采石山在郡治西北,去城二十里。高百仞,周一十五里,西临大江。明巡抚植松万本,以隐巉峭,峰头松翠欲滴,后为斩伐者损去五六,今则递相护植,渐复旧观。
清乾隆《当涂县志》:牛渚山,距城二十里,高百仞,周十五里。旧传有金牛出渚,故名。又昔曾产五色石于此,故又名采石。后汉书曰:南有牛渚。纪郡疆域与采石非有二山也。亦称翠螺。松翠欲滴,且形似螺浮水面故也。山巨石嶙峨,不利民居。明巡抚周忱植松万本,以为培荫,后斩伐相寻,十去其六。采石镇绅又捐赀买植,郡侯朱肇基严禁盗采,苍翠渐复旧观。邑令纪晋文又加申禁伐焉。山下南受姑溪西出江,山后新河北出江。临江矶为晋温峤然犀照水族处,亭曰然犀。遥睹两梁山如黛蛾初扫,又有亭曰蛾眉。杨基诗:“江从万里至,山作两眉开。”唐李白披宫锦泛月胜事称最。山麓谪仙楼,从贺监赠名也。楼对长江,千里一目。昔人云:“崖谷共清,风泉相涣。”允称斯言。楼之后,今改建虞雍公祠,亦为翠螺书院。上而北,水府庙、五显庙。岩石突兀者联璧台,石山刊擘窠大书,巉岩陟峭,目间者股栗。康熙三十二年坠其半于江。山巅三台阁,杰出于松云,火改平屋。旧又有问月亭,今废。
清《重修安徽通志》:采石山,太平府西北二十五里。昔人采五色石于此,故名,一名翠螺山。后汉《丹阳疆域志》:“西临大江,为吴楚险要。”晋王浑驻师取吴,隋韩擒虎宵济破陈,宋曹彬渡江取南唐,明常遇春先登获捷,皆在此。山南有矶,峭拔险峻,亦曰牛渚,旧传金牛出此,故名。《舆地志》:温峤平苏峻乱至牛渚矶,以下多怪物,燃犀照之,奇形异状毕见。南址有然犀亭在其上。相传李白骑鲸亦在此。谪仙楼、捉月亭所由建也。
清嘉庆《一统志》(文同《重修安徽通志》,故不录。)
民国《当涂县志稿》:翠螺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府志》:翠螺山形似翠螺浮于水面。一名采石矶,又名牛渚矶。《方舆纪要》: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滨江为险,昔时自横江渡者,必道采石趋金陵。江津襟要,此为最冲。亦曰采石圻。旧志云以昔人采五色石于此,故名。《太平御览》四十六云:牛渚山北,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谢将军祠。又按《江源记》云:商侣于此取石至都,输造石渚,因名采石。嘉庆《一统志》:牛渚山在当涂西北二十里,一名采石山。后汉兴平二年,孙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后孙权使周瑜自漂(历)阳移兵屯牛渚,自是常为重镇。
民国《当涂县志稿》:牛渚矶,在采石山南麓,一名采石矶,与和州横江(浦)相对,古津渡也。东方朔《神异记》云:有金牛从穴入江,是为牛渚。
民国《当涂县志稿》《谢公城即牛渚城考》:按秦县牛渚城之有无,久无考。晋穆帝时徙南豫州治牛渚,以安西将军谢尚为州剌史。尚筑城于牛渚上,人呼为谢公城。曹重斗《采石志》云:“牛渚城南北袤长十里,东西径上三里,下七里,起自采石河上四喜桥(传即城南门桥),东越转水塘(即今黄埂塘),经四明桥(传即城东门,俗名四顾桥),迤北至沙城村(传城砖黄色似沙,故名,今仍以村名),折而西直达横城埠(由东直西,故埠名仍之),斜上抵障江门(传即城门名)。形如半月,故又名月牙城。”城外河湟,即今谢公港也。因尚所浚名。今大半堙废,深者为塘,如沙城湖、西塘、西城塘等皆是,浅者则夷为田。此港未废者,因家山、乳山、宋家山诸水注此,由采石河入江。其西半则由障江门而上,沿山为城,以江为戒。由障江门上薛家山、西山、望夫山、宝积山,以至翠螺山,连亘数十里。昔皆滨江无洲,矶石突兀,天然险要,兵家必争。故南豫州罢后,梁复置南丹阳郡于此。延及南宋建炎元年,李纲请修牛渚矶城堞,垣壁皆垩之。是由晋至宋,其城尚存。厥后堕毁,不知何时?惟城隍庙今犹存在,壁上刻有“东晋遗城”四字。相传其建乡村缘城而名者亦多。如保城?、新城?、沙城村、西城村、横成埠等是。昔常掘出城垣砖石,间有镌“永和三年”四字者。城名相传有四:曰豫州、曰牛渚、曰谢公、曰月牙,皆牛渚城也。谢公、月牙皆系俗名,豫州不久亦废,自当以牛渚为正。
民国《当涂县志稿》:牛渚砖,系采石新出土者,现藏张諟斋家。长九寸。一端中刻“大吉”二字,上下八瓣花纹,厚九分,宽四寸;一端刻有反文“渚牛”二字,厚一寸四分,宽四寸五分。“渚牛”二字中有一斜画,想制案时误书“牛渚”为“渚牛”,而作斜画乙正之。此砖两端厚薄不同,当城门洞上之用。其时代想在晋宋之间。
(1991年,采石公园内出土一端刻有“采石水军”四字砖三十余块。同时还出土唐代瓦当一只。)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