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采石记
【提要】 本文选自清光绪年间李恩绶编《采石志》卷八艺文。是明户部主事马之骏与友人潘景升、王迪之同游当涂采石后所写的一篇游记。文章首先说他对采石早就“心领其胜”,迫不暇及想尽早登览。然后着重写他两天游程的所见所闻,第一天说他们因云重霰落,直至午间始定行止,由姑溪乘舟起程,但见两岸平林曲堤,萧蒿掩映,至晚始抵山麓。第二天登岸首拜太白祠,在谪仙楼宴饮,见楼中颇多赞颂李白的诗联匾额。随后出楼登山,经水府祠、五通庙、广济寺及蛾眉、燃犀、问月诸亭,直至翠螺山顶,得见一线姑溪,千家鳞次,如萍浮水。后又循故道而下,复至谪仙楼,历宝积山回郡。作者最后说他此行得出经验,也就是“山游无止法,凡游采石者,舆入太白祠,登楼看江,上蛾眉,酌问月,归而韵于文,涎于齿,可以止矣。”由此可见,明代人游采石,入太白祠,登谪仙楼,已成了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侨客马之骏记曰:余童子时,由江行,过采石,心领其胜,然仅仅目之而已。己未秋,赴桐川谪,从渡口济舟,始达山面,迫不暇及登览事。其冬,以校雠滞姑孰,会新都潘景升自金陵来,邂逅欢甚,十年意中人,一臂辄昵乃相止。度岁,因谋曰:姑孰固饶名胜,游无大于采石者,然贵游苦喧,旅游苦寂。惟闲能衷之,客之趣饶闲,以闲府愁,可谓不善,用长岁除闲,无如两人者。因期以廿九日戊寅,与景升暨余客王迪之往。晨起,云重如墨,霰淅淅作花。景升来策行止,余犹为两持,午乃决。甫登舟十余里,斜轮挂崦嵫间,积霾顿豁,舟大不能破风。晚,仅达山趾。姑溪嫣媚,平驶大类吴中,两岸皆平林曲堤,萧槭掩映,受水烟增其冷幻;远峰如簇,相向皆露顶倚肩。余及景升、迪之时时登舻首望,似饥儿赴王石宴,海珍鼎 眂 ,犹未罗列,盘中饣豆 饣丁
茗 眃 ,固已堪一饱也。篝灯,各赋一诗,就寝。质早暖霁甚,余笑谓景升,使昨日止不来,今岂堪惆怅耶!步登岸,偕拜太白先生祠下,先期李季重郡伯驰使供张,登谪仙楼饮焉。楼颇多诗额,余一二读辄罢去。夫夫不畏太白先生神游至邪!楼西北偏正,视江,日光摄波烂如素锦。俄见江豚出没,风飒然劲,南舟皆络绎飞下,帆影片黑,贴水如群蝶舞,其快可想。出楼,取道登山,稍上,得水部诸神祠,神貌悉狞异。再上,为五显庙,即伪汉陈友谅仓卒僭立处。再上,为广济寺,破废不可入。景升咨叹者久之,余戏举似不见夫狞异者,赫如奂如乎,人世善不可为古先生亦尔尔。景升大噱!再上,为蛾眉亭,亭踞崖石,突出江 ,下视岩斗削,即牛渚矶温太真燃犀所也。亭傍松五,章森拿秀不可状。再上,为问月亭,呼酒至,为十余引满,候人敛釜涤铛,作下山计矣。余及景升曰:未也。促山舆陟其巅。舆人惫甚,争作语相绐诱,悉置不听,乃蜿蜒从万松间行。苍鳞翠针,时来扑人。渐高,稍欹仄,然终不碍舆。可二里许,遂造山顶。俯江,空阔氵晃 氵养 ,始收其全。在蛾眉亭望姑溪一线尔。从顶视,固自具体,向欲敛其倩以逊江邪!傍眺,独望大磨笄,两山棱棱争长,余直培 ? 尔。千家鳞次,如萍浮水。北望,隐隐见历阳浮屠顶。计此是余十日后归路,为之心飞。循故道下,复至谪仙楼,向津吏觅小舟 刀 溯回。山背石壁峻 山 曾 ,立波面无尺寸肤,每转辄得一奇,相与大叫。盖山际水者,非纯骨理不能久,且涛纹云气,经数千年激射洗濯,故酣其苍润。陀而盘,如虎邱之千人坐者,以方计;崭而直,如蜀之峡者,以堵计;突而洞,如西湖之呼猿者,以口计。其危垒参错处,皆黄鹤、山樵、白石翁、皴墨、巨灵斧,綦缺折矣。舟历宝积山,已竟西北背,乃命返棹。去引右月 豆 ,归引左月 豆 ,酸疲,正等揖祠别,登大舟,入郡,岁除曰下春矣。沤庵外史曰:山游无止法,凡游采石者,舆入太白祠,登楼看江,上蛾眉,酌问月,归而韵于文,涎于齿,可以止矣,不必知山巅也。跻巅犹百一遇山而复舟焉,以周其背,非僻且贪者,法无不止。余固非能贪山水者,幸而亻危 尽之,且向来日月穷不肯止,雨雪兆不终止,有勇者必有僻差无负闲焉。游凡两日,予及景升各得记一首,诗如千首。
【注释】侨客:亦称“侨人”、“侨士”,古时指寄居他乡的人。已未秋:即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校雠:雠,亦作“眅”。校勘的意思。亦作“雠校”。《文选·左思〈魏都赋〉》:“眅校篆籀。”李善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邂逅:指不期而会。王安石《诸葛武侯》诗:“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也指不期而会的人。《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邂逅。”霰:指白色球形或圆锥形的固体降水物。着地时易反跳、破裂,常于落雪前具有一定对流强度的云中降落,其下降多带阵性的不透明水体。崦嵫:山名,在甘肃天水县西境。古代常用来指日没的地方。《山海经·西山经》:“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郭璞注:“日没所入山也。”吴中:即江苏吴县,古称吴中。春秋时为吴国郡。《史记·项羽纪》:“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今为江苏苏州。萧槭:萧,蒿类植物名,即艾蒿。寓清静冷落。槭,即槭树,种类繁多,叶入秋变红色,为观赏类植物之一。舻首:即船前头系棹处。《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颜师古注引李斐曰:“舳,船后持盿(舵)处也;舻,船前头刺棹处也。”鼎眂:鼎,古代的饮具。古人列鼎而食。眂,指大块的肉。《史记·绛侯世家》:“召条侯赐食,独置大眂。”韦昭曰:“眂,大脔也。”鼎眂,即用鼎器盛着的大肉。饣豆 饣丁茗眃: 饣豆 饣丁 :亦作“ 饣丁 饣豆 ”,食品堆迭貌。韩愈《南山》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 饣丁 饣豆 。”茗眃:茗,茶的通称,如香茗、品茗;眃,瓜类植物的果实,在木曰果,在地曰眃。亦谓“有核曰果,无核曰眃”。篝灯:谓把灯烛放在笼中,避免风吹的灯照。《宋史·陈彭年传》:“彭年幼好学,母惟一子,爱之,禁其夜读书,彭年篝灯密室,不令母知。”水部诸神祠:即采石中元水府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吴乾贞三年(929)封“定江王”,改名定江神祠。祠正殿为柏木构筑,宋代书法家米芾书有“中元水府”四字匾额。宋嘉 礻 右 八年(1063)太平知州朱从道建寝殿三间于祠后。元至正三年(1342)重修,有正殿、献殿各三间。明代加“水府定江之神”封号。今祠废。五显庙:亦名五通庙、五通殿。在采石山麓,始建于宋淳 礻 右 年间,为绿色琉璃瓦顶,气势恢宏。元末,庙被陈友谅部焚毁。明初,朱元璋命当涂有司重建,后圮毁不存。陈友谅:元代沔阳人,初为县小吏。顺帝时,徐寿辉兵起,陈友谅依其将倪文俊部下,后伺机杀文俊,又并合其军,东下克太平(今当涂),寻杀徐寿辉,称帝于采石矶。后败还江州,走武昌,与朱元璋部战于鄱阳湖,中流矢死。僭立处:指元朝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时,陈友谅驻军当涂采石,于至正二十年(1360)杀死徐寿辉,自称皇帝,以五通殿为其行宫,取国号为“汉”。时群臣在江边列队朝贺,举行登基典礼,忽风雨大作,秩序顿乱,不能成礼。后陈友谅兵败,出逃五通殿。其登基之五通殿,即为僭立处。明解缙《咏史》诗云:“采石矶头过,浩歌歌北风。英雄争战处,今古有无中。李白犹青冢,桓温失故封。五通遗庙在,陈氏拜郊宫。”即指此事。广济寺: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位于太白楼西隅。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为江南名刹之一。宋天圣十年(1032)赐额广济院。元毁于兵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僧人明满募捐重修,改名广济寺。清光绪重新建造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势壮观。宋梅尧臣《登采石山广济寺》诗:“船从山下过,直上见僧轩。系缆登矶石,缘屋到寺门。短篱遮竹氵 养 ,危路踏松根。却看沧浪底,帆归烟外昏。”江,水边。《诗·魏风·伐檀》:“置之河之兮。”此指长江之滨。温太真:即温峤,太真是他的字。敛釜涤铛:敛釜,谓收拾炊器。釜,一种敛口、环底的铜铁或陶制炊器,置于灶口,以作蒸煮。涤铛:谓洗涤酒铛、茶铛。铛,一种铜、铁制成的温器,或谓底平而浅,用以烙饼炒菜的铁锅。山舆:指山上抬轿子的人。舆,本谓车箱,后即指车。《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又转义为轿子,如肩舆。惫甚:非常疲乏的意思。氵晃 氵养 :亦作“ 氵晃 漾”。犹“汪洋”。指水广大无涯际貌。《抱朴子·博喻》:“沧海
氵晃 氵养 ,不以含垢累其无涯之广。”潘岳《西征赋》:“其池则汤汤汗汗, 氵晃 氵养弥漫,浩如河汉。”津吏:津,渡口。津吏,谓管理渡口的官吏。宝积山:位于采石镇北,望夫山东南。因古时山上产青绿铜,故名。月 豆 :颈项,亦称脖子。 亻危 :诡异,谓出于偶然。《列子·力命》:“亻危 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亻危 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谓亻危 得 亻危 失出于偶然。 阮大铖 阮大铖(约1587-1648)字集之,号圆海、石巢,又号百子山樵,桐城(今属安徽)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初,由行人擢给事中。因坐权阉魏忠贤案,落职为民,避居南京。福王由崧即位,由马士英举荐,累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为明末剧作家,著有《燕子笺》、《春灯迷》、《牟尼合》、《双金榜》等。另有诗文《咏怀堂全集》。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