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太函,又号南溟(亦作南明),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明嘉靖 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义乌知县。在任期间,教民习武,多能投石超距,世称“义乌兵” 。后备兵沿海,与戚继光共破倭寇,擢司马郎、通议大夫、累迁兵部左侍郎。道昆善古文, 尝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切磋古文辞。著有诗文集《太函集》及杂剧集《高唐梦》、《五湖游 》、《远山戏》和《洛水悲》四种,合称《大雅堂乐府》传于世。
重修采石太白祠碑
【提要】本文选自清光绪年间曹笙南编《李翰林姑孰遗迹题咏类钞》卷三,是明 万历年间兵部左侍郎汪道昆为重修采石太白祠所写的一篇碑文。此碑虽记重修采石太白祠事 ,但 清代却在当涂青山太白祠内发现。碑高六尺五寸,宽二尺七寸,碑文二十四行,每行六十六 字,字径六分,正书,额题八字,字径二寸二分,篆书。立碑时间为明万历九年(1581)。据 曹笙南于光绪七年考证:“按汪公此碑,标题采石碑文,所言亦采石祠事,府志未载。辛已 冬月,寻访遗迹,是碑尚危立青山墓祠旧址东庑,碑石完好。或当时采石修祠时刻碑两通分 立墓祠欤?抑或人移置墓祠欤?因录碑文入采石楼祠,附记数言,庶来者有考焉。”据此可知 ,此碑到光绪年间仍然“碑石完好。”从碑文内容看,作者大体分三层意思展开。第一层开 篇即以“称诗莫盛于唐,唐诗莫盛于太白”领起,紧接着引出唐以诗论士,而后将李白与杜 甫相比,称他们各有特点,一“谓之仙才”,一“谓之诗圣”。第二层着重记述太白祠重修 的倡议、主计、协谋及其落成的经过,由此抒发作者写这篇碑文的感想。第三层从李白“以 布衣应召”到“胁从连坐”,长流夜郎及至死后“拜左拾遗”的身世遭遇,表达作者对“宠 与辱”、“得与失”的看法。全文以议论为主,而又不失简括的叙述,开合自然,情理交织 ,富有哲理。
夫称诗莫盛于唐,唐诗莫盛于太白,采石故有特祠祠太白,则太白以采石终焉。高皇帝都金 陵,去采石不百里,于时厘正祀典,黜诸不经,而采石祠事独存,则以其人存也。
唐制以诗论士,自天子以至众庶,莫不称诗。其以诗鸣者,无虑百家。自朝廷宫掖以至州里 丘闾,莫不亟称太白。其后跻子美于坛坫,互为桓、文。则以太百翩翩负凌云之气,谓之仙 才;子美深造而默成,命方圆而中规矩,谓之诗圣。分部而出,率为三驾,先鸣九合之师, 勿恤左次。顾子美雅以无敌负太白,太白犹然姗笑之。美言中〖HT4”SS〗癇〖HT4”F〗, 放言中权,宜必有以也。 当时自贺监而下,与国同盟,若在葵丘,则齐为政。昌黎以兴文命世,必避李杜先登。虽有 宋急经术而缓声歌,终不以其故而贬太白。明设科,沿宋制,缓急与同。弘正之间,其诗唐 矣。嘉靖初载,论道者务根于心,即辞之工,不雕虫则刻槲耳。彼己师门相望,尸祝相乘, 直将役屈、宋而仆邹、枚,于李、杜何有。今天子务求二帝三王大经大法,壹禀于中庸,暇 日课文学侍从之臣,同归雅颂。貌言虽华,必核其实;眇论虽诡,不吊而亟屏之。凡诸弦诵 之室,俎豆之庭,责在有司。非令甲者必毁,由内及外,则首善先焉。
直指使者定远张公,按部南国,由当涂历采石,揽辔而登太白祠。则以使者务观民风,必自 声诗始。盖风为诗首,而太白以古风擅场。乃今祠不治则荒,风不流则阏,观风者事也。乃 属郡守林君一材主计,罗君文靖、陈君嘉言、张君立爱相与协谋,当涂令杨君维诚受其成, 胡大豫董其役 ,徒取诸授糈,费取诸赎金。工不逾年,乃告成事。直指公介二千石,属余为太白祠碑。余 惟太白以任放终身,语载稗史,其人故耽不死之术,其斯为委蜕也与哉?而书传墓碑皆云病 卒,语其常也。藉令自托于酒人,冯河无悔,直指公必有慨于中矣!恶用履其地,新其祠为? 顾余孤陋寡闻,亦尝得其轶事。夫人主之尊,如天也,其威如雷霆,其不测如风如电。卧不 鞠跽擎拳,虽敏者无所措手足,嗫嚅屏息,虽辨有口无能出一辞。乃若宠人御士,据要害于 喉舌心膂之间,恣己爱憎,权倾威福,虽有法家拂士,鲜不折节下之。两端云何?其分绝则 其体尊,其迹亲则其势重故也。
白以布衣应召,玄宗降辇步迎,甚者授七宝床,馈方丈食,亡论己。乃若承宣被酒,扶掖登 舟,草《吓蛮书》则贵妃、力士为之供役,赋《清平调》则千载而下为之伏膺。夫非巍巍者 邪?夫非赫赫者邪?一何藐也。寻以胁从连坐,出九死而迸殊方,蓬累自如,视夜郎犹采地耳 。子美同于遇主,恒自足于榆枋,及其避地三川,依人转徙,卑栖待哺,不异鹪鹩。猥云忧 国忧民,许身稷契;浸假而当一官授一事,即啁啾奚益焉。其一〖HT4”SS〗癈癈〖HT4”F 〗,其一戚戚,相与〖HT4”SS〗癉〖HT4”F〗量 广狭,岂曰能贤。老氏之言曰,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吾尝闻儒行于仲尼,则曰:得之自是 ,不得自是。惊则宠辱至矣,自是而两忘。太白生平不读非圣之书,庶几乎冥合于先圣。彼 直以玄同为口实,抑或寓言。太白故蜀人,于直指公为乡先生。直指公方以文学饰吏治,所 部斐然向风。当世惟祠事为〖HT4”SS〗癊癊〖HT4”F〗,而直指公独与二千石更始,此其 慷慨激发,盖亦太白之遗 风乎。天宝中授白翰林供奉。代宗即位,拜左拾遗、翰林学士,时白己亡。题祠以字,而不 以官,则其字显矣。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新都汪道昆撰。赐进士及第、亚中大 夫、云南布政司左参政致仕、前翰林侍讲经筵、国史官同修《大明会典》,浚仪邢一凤篆额 。
【注释】
高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卒谥“高皇帝”。
子美:即唐诗人杜甫,字子美。
坛坫:古代诸侯盟会的场所。《史记·鲁仲连列传》:“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 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
三驾:指皇帝出征、游宴或离宫时用的车驾。一曰大驾,从属之车八十一乘;二曰法驾,从 属之车三十六乘;三曰小驾,从属之车十二乘。九合:合,谓会盟。九合,指以巩固霸业 为目的的诸侯多次会盟。《管子·小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中权:指政治的中心,犹言中枢。梁肃《唐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公则握中权之柄,参 复夏之功。”
贺监:即贺知章,唐时曾任秘书监。
葵丘:古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齐桓公曾会诸侯于此。
昌黎:即韩愈,唐文学家。以其郡望昌黎(今属河北),世称“韩昌黎。”
弘、正之间:指明朝的弘治、正德两个朝代之间。尸祝:古代祭祀时任尸和祝的人。《庄 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引申为崇拜的意思。
屈、宋:即屈原、宋玉,战国时著名的诗人、辞赋家。
邹、枚:即邹阳、枚乘,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
二帝:指上古时尧、舜两个帝王。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王夏禹、商汤、周文 王和周武王。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祭祀、崇奉之意。
令甲:法令的首章。《汉书·宣帝纪》:“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颜师古注: “文颖曰:‘令甲者,前帝第一令也。’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 ”后作法令的通称。
直指使者定远张公:直指使者,指皇帝派出的侍御史,操杀伐大权者;定远张公,即张一鲲 ,四川定远(今四川武胜县)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
擅场:压倒全场,胜过众人。杜甫《冬日洛城》诗:“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
林君一材:即林一材,字以成,福建同安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九年(1581)以郎 中任太平府知府,在任三年。
罗君文靖:即罗文靖,江西南昌人,举人。明万历八年(1580)以知州任太平府同知,在任七 年。陈君嘉言:即陈嘉言,湖广江夏人,举人。明万历八年(1580)任太平府通判,在任四 年。张君立爱:即张立爱,字无伯,北直隶深泽人。明万历八年进士,万历十三年(1585) 任太平府推官,在任三年。
杨君维诚:即杨维诚,字子宗,浙江汤溪人,举人。明万历七年(1579)任太平府当涂县知县 ,在任四年。
胡大豫:浙江缙云人,明万历八年任当涂县典史,在任三年。二千石:汉代郡守年俸为二 千石,后沿为郡守的通称。此指太平知府林一材。
冯河无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嗫嚅:喻要说话而又顿住的样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癋趄,口 将言而嗫嚅。”心膂: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喻亲信得力的人。《三国志·吴志》 :“入作心膂,出为爪牙。”
拂士:即弼士,指辅弼帝王的贤士。《孟子·告子》:“入则无法家拂士。”连坐:牵连 入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殊方:指异域。班固《西都赋》:“癎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 里。”
蓬累:语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张守 节《正义》:“蓬,砂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 止则止也。”
采地:古代卿大夫所封的食邑,亦称“封地”,为诸侯封赐的世代世禄的田邑。
榆枋:指榆树、檀木。《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枪榆枋。”
鹪鹩:鸟名,属鸣禽类。
癈癈:谓志大言大。《孟子·尽心》:“其志癈癈然。”
戚戚:忧戚,恐惧。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老氏之言:老氏,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其第十 三章有云:“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谓得到和失去的恩惠都深 感心惊不安。宠也属下等,得宠和受辱都叫人惊慌失措。
邢一凤:明代官员,南京龙江左卫(今南京市兴中门外)人。原籍浚仪(今河南开封),嘉靖二 十年(1541)进士。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