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建采石谪仙楼记事
【提要】 本文选自清康熙四十九年《太平府志》卷三十七。是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为重修采石谪仙楼所写的一篇记事文。文章说他莅任半载,初至采石访谪仙楼,得知楼为过客烟火所毁,今已失焚三载,眼见丛草、断碑、残垣,使得胜地缺如,游者嘲笑,亦使后人失之俯仰,继之踌躇。然而“斯楼虽焚,斯楼尚可建”,幸有志于此者,捐资重建,相与襄成其事,由是“江景依然如画”,胜地为之重光。因作此记。
时维秋七月,视府事几半载余,迎谒之暇,再宿牛渚。同视府厅事许双峒,著屐攀藤,从万松林中登峰,凭楼倚望,惟见棂前静峙,槛外江练浮光,幻影野马与城郭万户,尘埃一色。古今之所为文章者,如是夫飘飘然有世外之想。纳凉半日,从者告以薄暮,请旋。随移步燃犀亭,怪石 口 卸 江,纹澜氵 光 洋又不觉动,六朝人物,仅江左之慨云。沿畔寻游,访至谪仙楼,而其楼为过客烟火失焚经三载,丛草卧断碑,颓垣挂灰木。其谪仙遗像,则有白衣庵僧人移至其庵,复为装塑,尚未加彩,因与双峒捐资,先饰遗像奉之更衣亭,遂题其亭曰:“暂托一枝”。夫曰暂托者,盖将重建斯楼,弗为先贤废,致胜地缺如也。嗟嗟!点烟落火,火忽焚楼,游览者自是不免留俗士嘲,然也否?否。昔日谪仙捉月龙宫蝉蜕时,真是天翻地覆。今日此楼与烟草同烬,安知非酒中三昧放光;此楼一焚,此楼之一醉也,宜无复赘。但昔人已往,昔人不可复作;而斯楼虽焚,斯楼尚可建。后人履其地者,不能不怀古情深,爽然自失为之俯仰,继之踌躇,江景依然如画,青山荒冢寂如。古今之所为文章者,诚如是夫,凡有志者幸其襄厥事云。康熙元年七月。
【注释】许双峒:即许岩光,字双峒,时任太平府推官。江练:练,本指练过的布帛,后多指洁白的熟绢。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杜甫《对雪》诗:“乱云低薄暮。”燃犀亭:在采石翠螺山东南麓临江处。约建于清初,咸同年间被毁。现亭为光绪十三年(1887)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重建。史载东晋咸和四年骠骑将军温峤,曾燃犀牛角照牛渚水底鬼怪,后人遂在此建亭,故名燃犀亭。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史称“六朝”。江左:长江以南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蝉蜕:亦称“蝉衣”。蚱蝉脱下的壳。比喻解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三昧: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古人常称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的为“得其三昧”。《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宝玉笑道:‘即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远,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也得了。’”康熙元年:即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雷田,又号渔村,诸城(今属山东)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试中博学宏儒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历云南乡试正考官。澄中清廉却贿,后迁侍读。告老归,仅茅屋数椽,以蔽风雨。工文,尤好为诗,与宋琬、王士祯、颜光敏等先后各有所成。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录二卷、《白云村文集》八卷行世。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7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