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 二
海潮南去过寻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 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 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 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 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长江流经安徽和县与马鞍山市之间,由于受天门山的阻遏,江水变为南北流向,古代称 这段江面叫横江。东岸的牛渚山伸向江边,即牛渚矶,又称采石矶,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渡口。唐代在这里设有津驿,叫横江馆。大约天宝十三载(754)春李白自宣城来到采石津渡,恰遇牛渚春潮,欲渡受阻,便写了《横江词六首》。这组诗中描写了横江风波的险恶,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身世之感。第一首为六首诗的总起,前两句由“人道横江好”的传闻,引出“侬道横江恶”的目睹亲历,以下皆围绕这一“恶”字写出。后两句点明横江之恶在于风浪之险,其风大,可以“吹倒山”,其浪高,能够吞没金陵的瓦官阁。
第二首写牛渚春潮的汹猛,以及由于风波险恶而牵动的无限愁绪。寻阳即现在的江西九江,其附近江中的马当山虽险,却比不上牛渚山在海潮汹涌时的险恶。诗中所说“海潮南去过寻阳”,并非是诗人的想象,而是当时的真实景观。据李子龙考证:“如山的浪潮逆江水而上,过采石而达寻阳,说明唐时的潮界区在寻阳。”(《横江词与横江疏笺》唐代文学研究第二辑)诗的三四句道出面对狂风恶浪,欲渡受阻的万分感慨。“一水牵愁”,是说海潮触发、牵动了百结愁肠。“万里长”又将愁情写得如江水一样悠悠难绝。
第三首点明“一水牵愁”的原因。横江恶浪阻挡了自己往西秦的道路,西秦是借指首都长安。汉水是通往长安的主要水路,扬子津在今江苏仪征,是长江下游重要津渡。前两句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之情。第三句“那可渡”一语,使前面所言之愁,几乎变为绝望之感。故结尾“愁杀峭帆人”,正是诗人用船夫的“愁杀”,寄托自己欲渡不能,难以解脱的愁情。
第四首写海潮过天门山的惊险。首句用海神经过挟带风雨的传说写狂风大作,在惊险中更蒙上一层神奇色彩。第二句言海潮涌过天门石壁,犹如白浪劈山。后两句用倒装句法,道出连山喷雪的波涛穿过天门山的情景。这和钱塘江大潮相比,那个更使人惊心动魄呢?这一反诘更突出了横江风波之险恶。
第五首写津吏对自己的劝阻,益加显示出横江风浪的凶险。首句由江水的汹涌转写津吏的出迎。次句“东指海云生”,不仅刻划了一个熟知风云气象的津吏形象,但也挟风带雨,使人读之有“山雨欲来”之感。后两句“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是化用梁简文帝“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的诗句。表达了津吏对诗人的劝阻,在平白如话中含有对人生、仕途的比况,令人玩味无穷。
第六首是这组诗的总结。诗中综合写出横江呈现出的气候、海潮的险情,以及诗人“公无渡河”的决定。首句应上一诗“海云生”写晚来江风再起,况又月晕江雾,他日风云尤不可测。次句写海潮之来,犹如鲸鲵翻腾,百川倒流。三句又写江中惊涛,其势之汹涌可以撼动金陵江岸上的三山。眼前风波如此险恶,况又狂潮将起,后果难料,故以“公无渡河归去来”嘎然作结。“公无渡河”是乐府古题名,“归去来”是陶渊明写自己弃官归隐的辞赋题名。
全诗借这两篇诗文题名作结,更增添了几分感慨。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6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