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七有《横江词六首》,诗云:
人言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寻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这是一组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古今众多的选本所收。但是关于此诗的写作地点和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歧议,本文特作以笺证。
一 关于诗中的横江,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白诗选注》、1
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白诗选》、1984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诗咀华》、198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白诗选讲》皆注曰:“横江,即横江浦,在安徽和县东南。”这是一个谬误。不仅把横江误作了横江浦,同时也将李白“欲渡”和作诗的地点误认在长江之西的历阳(今和县)。
各本诗选的谬误,盖源于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全集》中的《横江词六首》所作的题注。王琦云:“《太平寰宇记》:横江浦,在和州历阳县东南二十六里。孙策自寿春欲经略江东,扬州刺史刘繇遣将樊能,于靡屯横江(今按:《资治通鉴》叙此事处,胡三省注为横江渡),孙策破之于此。对江南之采石,往来济渡处,隋将韩擒虎平陈,自采石济,亦此处也。”显然,《太平寰宇记》原来所说的是“横江浦”,而非“横江”。
关于“横江”,《太平寰宇记》有云:“(历阳)东南至横江西岸一十五里,大江中心为界,与宣州当涂县相接。”这里说的“横江西岸”显然即大江西岸,也就是说,横江即历阳与当涂相夹的这段南北流向的长江。那么“横江浦”在哪里?清同治时陈廷桂所纂《历阳典录》引“古志”云:横江浦“当即今牛屯河”。《安徽通志》所述同此。今天,位于和县东南的牛屯河仍与长江相连,说明当年横江浦乃系一条与长江相通的河流之地。其河流与长江相接处,很可能即是历阳境内的“横江渡”。
弄清了地名,长期以来关于李白欲自历阳渡江(即《横江词》作于历阳)的说法便难以成立。
而可将李白“欲渡”和作诗的地点确定在采石(即牛渚)。这有两点可证。其一,诗中有“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句,王琦注引“《太平府志》:采石驿,在采石镇滨江,即唐时横江馆也。在明为皇华驿”。如果李白不是欲自采石渡江,此句即不可解。王琦既误 引注横江浦为横江,在历阳境,又引注横江馆在采石,本已自相矛盾,后世注家亦何致粗疏如此!其二,《横江词》中有“横江西望阻西秦”句,是说李白在长江东岸采石,西望长安,恰为横江(长江)的风浪所阻,欲渡不能。如果他是在历阳西望,横江则在他的背后,不存在阻的问题。
二 关于《横江词六首》的内容,一般认为系“山水诗”,也有解为“
政治抒情诗”的,这并非毫无道理。然而,无论“山水诗”论者还是“政治抒情诗”论者,都未能说明诗中诸如“海潮南去过寻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一类状写江水景象的原委,从而作出合理的解释。今按清《当涂县志》、《太平府志》皆将“牛渚春潮”列为“姑孰八景”之一。《采石志》载有明初史馆编修李汶《牛渚春涛》诗云:“牛渚矶头望眼开,桃花浪暖积成堆。随风怒卷半山雪,带雨雄轰彻夜雷。”诗中状摹的景象与李白《横江词》极相类,只不过李白所见到的江潮甚至超过浙江(今钱塘江)八月的秋潮,因而比李汶所见的春潮更为壮观。
李白所写的是春潮吗?这可以从诗中“月晕天风雾不开”句寻解。稽考当涂采石的气象史,秋天清气高爽,唯有春季才会有月(日)晕、狂风、雾不开同时出现的天气。因此,可以断定,当年李白欲自采石渡江北上,恰如牛渚“春潮”,欲渡不能,故作是诗。只不过“牛渚春潮”之名,直至明初才出现罢了。
“牛渚春潮”,即是今人所称潮汐引起的海水“倒灌”情景。《横江词》中所描写的牛渚“春潮”是十分壮观和惊心动魄的。它有三个景象特点:一是涛似连山喷雪;二是如山的浪潮逆江水而上,过采石而达寻阳,说明唐时的潮界区在寻阳;三是春潮期间,风波险恶,船舶难渡。联系当时的政局,李白自然不免会想起古乐府《箜篌引》里的《公无渡河》之歌,因而衍为诗句。应当指出,今之诸家不能谛解此诗的原因,是自清乾隆朝以后,“牛渚春潮”已经消失。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不防将唐以后所描写的“牛渚春潮”的主要诗句罗列如后,以证明横江中这一奇观的消失,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元代赵孟盚《蛾眉亭》诗云:“牛渚风生万壑哀”,“苍龙直下蛟龙吼,白浪排空鹅鹤回”①,说明元代牛渚“春潮”的浪势如唐。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泸州知州陈五典在《采石吟》中写道:“水平天际上白云,天落水中分采石。潮去潮来玩岁华,波深波浅信潮汐”②,是说此时受潮汐影响,江潮仍然很大。然而到了乾隆后期,刑部主事孙星衍《针鱼嘴对江翠萝诸山》却云:“江豚翻波早潮突,独鹤飞迟觉天阔。收帆岸上客始惊,却视一舟轻欲没。山头晓寒收断霞,树影细碧如笼纱。狂风吹衣不得渡,隔岸青山谪仙妒。”③这是诗人在和县针鱼嘴见到的春潮:鹤已可在江上飞行,大胆的客子也可乘渡,而诗人却未渡江。说明“牛渚春潮”已明显不如以前那样来得猛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三日,黄景仁在《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中有“潮到然犀亭下回。”④句。说明此时的潮界区已经下移至采石江面一带。可以想象,这里既然已处于海潮上溯的末端,那浪头也便成了强弩之末,当是多么地 软弱无力。自此以后,描写“牛渚春潮”的诗句便几成绝响。
“牛渚春潮”逐渐消失的原因,乃是横江及长江下游河道演变所致。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江入海口逐步下移,潮界区也随之下移。另一方面,湖口至镇江江段堤岸受淮阳地盾较强烈掀斜影响,东岸较为稳定,西岸却逐渐下降,采石江面逐渐增宽。据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论证:采石至慈姥山岸段,“元代以前,西岸显著向东突出成大凸岸,采石江面极为狭窄,两岸樵声相闻,可辨人眉目,估计采石江面最大宽度不得 超过1公里。”元、明、清三代,江心沙洲大量涌现与合并,嘉靖《郑开阳杂著》称“成洲”,乾隆《当涂县志》称“鲫鱼洲”,光绪《江南安徽全图》称为“江心洲”。由于这一沙洲的扩大,分汊河道的发展,西岸受江潮冲击,坍塌严重,岸线不断后退,使原来向东突出的弯曲的大凸岸变成了顺直江岸,亦即使原来“瓶口形”的江岸逐渐敞开。故而《历史自然地理》“长江概述”认为:江心洲的形成,是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的主要表现。显然,这也是“牛渚春潮”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受潮汐的影响,采石江面虽仍有潮差,但最高值不过13米,最低值只有1厘米。“牛渚春潮”的壮丽景观已一去不返。弄清了这些。李白《横江词》中所描写的景象,便豁然可解;同时,弄清楚历史上横江的地理演变情况,对于正确理解古人的其它文史作品,也是很有益处的。
注释:
①《元诗选》初集《松雪斋集》
②南京图书馆藏《李翰林姑孰遗迹题咏类抄》卷六
③《丛书集成》初编《芳茂山人诗集》
④《两当轩集》卷第四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6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