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石寻仙踪 林东海
....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这两句诗是很浪漫的,然而却又是很实在的,他寻仙访道,的确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去年,因工作需要,我们沿着这位诗仙的足迹,进行考察;从四川顺江而下,饱览了长江流域与太白有关的名山胜迹,也可以说是“寻仙不辞远,随入名山游”。李白留下遗迹最多的应数安徽省,在安徽省最重要的遗迹应数当涂的坟墓。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镇临淮,李白请缨,随军东征,中途病还,到当涂依附县令李阳冰;次年病死,葬于龙山,后迁青山。一般认为这座墓是正坟,那么采石的墓究竟怎么回事呢?采石,从三国的周瑜、东晋的谢尚和温峤,直至唐代的李白,都留下了不少神奇的传说。关于李白的传说最为人们所熟知。从晚唐开始,就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李白穿着皇帝赐的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因醉入水捉月而死。或说他下水后骑鲸仙去。所以后人题诗云:“谪在人间凡几年,诗中豪杰酒中仙。不因采石江头月,那得骑鲸去上天。”大概是因为有这些传说,故采石也有太白墓,又有太白楼。李白是否溺死采石,尚待深入研究,但李白留下不少关于采石一带的诗篇却是肯定的。因此,我们决定到采石一访仙踪。 采石镇在马鞍山市西南七公里处,是濒临长江的一个小镇。小镇东边有一座山石嶙峋、山树青翠的小山,这就是采石山。因古时曾在此开采石料,故名采石。相传此地曾有金牛出水(至今江中尚有金牛柱),故又名牛渚矶。采石山和小镇之间有一条弯曲的小溪,名叫锁溪,溪水绕山而流,两端接江,这就使采石山仿佛成了江中的岛屿。山形如同一只大螺蛳,所以又名翠螺山。山和小镇有锁溪桥相通。我们就在锁溪桥畔下车。太白楼在翠螺山南麓长江之畔。这座传统形式的建筑,三层两院,飞檐重阁,覆盖金黄色的琉璃瓦,周围为苍松翠柏所簇拥,真是金碧辉煌,雄伟壮丽。门前雄踞两尊石狮子,更显得气派非凡。门上横额“唐李公青莲祠”,三楼檐下悬着郭沫若同志所书“太白楼”三字。登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座黄杨木雕的太白塑像,立像昂首作行吟状,另一座半卧,作举杯饮酒态,风度潇洒,神情逼真。两座塑像,一诗一酒,正体现出这位“诗酒英豪”的形象;据说是在郭沫若同志指导下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在展览厅内,各种书画,琳琅满目。有郭沫若同志一九六四年五月五日登太白楼的题诗,还有一九六四年八月老舍同志于采石题的一首五绝:“酒涌大江流,人登太白楼。诗歌光万丈,今古各千秋。”在太白楼前,不时有轿车开来,游人络绎不绝,都抱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太白楼。我们在主人的陪同下,离开太白楼,经过燃犀亭(相传东晋温峤平苏峻叛乱后,途经采石,曾在这里燃犀照江中水怪),来到捉月台。 ...以前有亭,名捉月亭,今废。传说这就是太白醉入江心捉月的处所。所谓台,其实只是一块临江的巨石。明人方思道在石上镌了“联璧台”三个大字。我走到巨石突向江边之处,俯首下视,视线被悬崖上的杂树所阻,但透过疏枝,仍隐约可以见到深处沿洄流动的江水,其险峻直叫人不寒而粟。李白果真在这里跳下江中吗?其实,按传说,太白是泛舟醉后下水的,不是高台上的跳水员。据说,竟然有人仿效太白在此投江“捉月”。我想真该象泰山舍身崖那样,在其侧立碑刻上“哀愚”两个大字。捉月台之上为蛾眉亭,本来在此地望天门山——李白诗“天门中断楚江开”所写的被长江截而为二的东西两梁山,宛若两眉,所以叫这座亭子为蛾眉亭。可是我在亭前试望,视线为绿林所遮,不见两眉了,这便失去“蛾眉”之义。主人很遗憾地说:“绿化环境时,没考虑到挡住视线的问题!”我们从蛾眉亭拾级而上,磴道是踩得很光滑的花岗岩石板,主人说这石板是从采石镇旧街移来的。废物利用,倒是把翠螺山装点得古色古香的。说话间,来到翠螺山腰,看到青松环抱的一座青石砌成的圆冢,大理石墓碑上有当今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所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据主人介绍,当涂江心洲(在太白楼对面的长江中)有宫锦大队,也有埋葬李白宫锦袍的衣冠冢。 . 严格说来,在翠螺山的太白楼、捉月台、衣冠冢这些所谓遗迹,都不是真正的遗迹,而是后人景仰这位伟大诗人的纪念物。如果说采石确有一座太白的坟墓,按以前的说法是在采石镇[注]。至于今之衣冠冢,乃是一九七二年取采石小学内旧冢的一块残碑和几?黄土移建于翠螺山腰的。据当涂的同志说,采石长江水道由东向西移。我疑心这条弯曲的锁溪可能是长江故道的残迹。然则,采石镇的原墓当在江边,白居易所谓“采石江边李白坟”便不难理解了。不管长江如何变动,不管坟、祠、亭、楼如何迁移而成为纪念性的遗迹,但这一带有李白真正的足迹,却是可以肯定的。这附近的望夫矶、慈姥矶、白壁山(石壁)都是太白所经之地,至于采石横江更是因太白的诗篇而著名。李白在这里泛舟,在这里夜泊,在这里醉酒,在这里发愁,都记录在他的诗中。采石矶与安徽和县隔江相望,这一段江面古称横江。唐时置有横江馆。李白曾在此搭渡,他著名的《横江词》(六首)写的就是这里。诗人笔下的横江,风波险恶,白浪如山。“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虽然富有政治上的感慨,却也是当时的实景。 . 采石镇有一条小街,名横江街。次日,我们在“太白酒家”用完早点后,踏着横江街古老的石板,缓步走向江边。横江街的尽头锁溪入江处,是一座小码头。《太平府志》载,“采石驿,在采石镇滨江,即唐横江馆。”古时的横江馆似乎就在这一带。“横江馆前津吏迎”,李白渡江时有津吏相迎;眼下这里旧馆已经荡然无存了,更不可能有“津吏”迎迓。注目江面,风平浪静,几条木船游弋江中。昔日的狂风恶浪,好象也已随着历史成为过去了。就在这横江之畔的采石驿前,原来还有谢公祠、赏咏亭,是纪念东晋谢尚的。史载镇西将军谢尚在采石,月夜闻袁宏在舟中自吟《咏史》诗,非常赞赏,并加以引荐。这就是祠和亭的来历。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借谢袁事来抒发感慨。诗人是多么渴望遇见谢尚这样的知音啊!今在翠螺山上新建“怀谢亭”,以志李白对谢尚的怀念。我在江边伫立多时,望着悠悠的流水,不禁陷入沉思之中。太白在世时,正如杜甫《梦李白》诗中所说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如白居易《李白墓》诗所说的“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然而他死后却十分荣耀,到处有纪念性的太白祠、太白楼、太白书台等等,正如李卓吾《李白诗题辞》所说的:“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流不囚不游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他以光辉的诗篇,博得了人们深切的爱戴,采石的太白楼、捉月台、衣冠冢,正体现了这种爱的感情。 注释: 白居易《李白墓》诗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知唐时墓的周围是平畴,离翠螺山当有一段距离。北宋赵令砲《侯鲭录》说李白坟在“采石镇民家菜圃中”。南宋绍兴进士程大昌《演繁露》说“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葬,世传为李白葬所,……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绘白像。”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修建太白祠(见《江南通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0)汪绶《暮云亭记》云:“顾瞻唐李翰林墓下祠宇卑陋,勿称揭虔,三年春撤而新之,筑亭其旁。”亭名“暮云”,是取杜甫《春日梦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意。其后又改暮云亭为捉月亭。明清以后地方志都认为墓、祠、亭均在采石镇唐贤坊神霄宫内,即今之采石小学。清顺治时皆毁于火,今翠螺山之太白祠和太白楼,可能是清代移建的。 ... ... ... ... ... (原载《旅游天地》1982年第5期)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661.htm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