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与马鞍山》序 陈世礼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酒仙翁,时称谪仙人,后称诗仙。其先世尝于隋末流徙碎叶,隐易姓名,其父于武后神龙之始,潜还于蜀,侨为郡人。而其家世,历有歧说,迄无定论。李白少时即有刻苦自励,铁杵成针的动人传说,及长,又有开元宰相苏“天才英丽,下笔不休”之赞赏。其在渝州作《上李邕》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表现出极远大的志向。不久又作《大鹏赋》,一时流传极广。至晚年病困当涂,再次吟出“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绝唱。其虽不能成就“济苍生,安社稷”的大鹏之志,却成为中国诗坛上千古雄视的鲲鹏,成为“馀风激 兮万世”的千载独步者。李白诗文,当涂县令李阳冰称有“草稿万卷”,因避乱而“十丧其九”。宋人曾巩编为二千余首。至今传世者仍千余首,其中多有佳构,尤以数以百计之名篇杰作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马鞍山市境,东峦横山乃商末周初太伯奔吴之“藩篱”,西侧横江乃春秋战国吴楚之关扃。六朝为京畿要冲,称作南州,盛极一时。清初张万选在《太平三书》中曾经概括:“维太平一郡,东溯浣池,上连建业,山回水抱,厥土清刚。其位置山水,倩异峻拔,特表神区,故 其所钟古今之人。与古今之人游览其地,皆以宏心大气,发为文章,音奏钧天,声传三古,其间存亡灭没,可感可愕可惊可喜之状,大都相见于人心。”不惟如此,兹地自古即有金陵至宣城及浙中“官道”,据唐代文献记载:渡牛渚矶至姑孰,城南有通驿大道和公馆。至南宋陆游《入蜀记》亦有记述。 ...... 山水文化与交通之盛,原是六朝姑孰成为“名教乐地”的重要原因。诗人李白自开元十三年东涉溟海,路行当涂,首唱《望天门山》丽歌,一生中多临兹土,有于宣、浙而路经者,亦有爱兹景物而住留者,然无论路过和驻足,多有诗文之作,约为五十五首(篇)。诗人在此神区,或有峻秀山水之唱,或有忧国伤民之思,或有人生颠仄 之叹,或有穷愁潦落之悲,喜愁怒悲,皆属缘情言志,情之愈切,其歌益美,的为绚丽多彩。尤其是李白晚年寓居当涂后,感叹“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欲回山东却又“离魂不散烟郊树”,眷恋兹土,于是先后以诗歌宣称“长歌谢金阙”,告别朝廷;“散发谢远游”,告别游旅;“云游雨散从此辞”,告别神仙,表现出一种彻底的觉醒,乃至宣称吾将“浩然与溟氵幸同科”,告别人生,最终垂折大鹏之翼,客死当涂。其长歌当哭之言行,不惟豪中见悲,更是悲中见豪。然其究竟病死当涂寓所,抑或 溺死采石江中,仍是千古难解之谜。“青山有幸埋诗魄,采石长言唤醉魂。”李白之卒于马鞍山市境,向为当地人民珍惜。 ...... 唐即先后有过采石、龙山、青山三座李白墓,宋有采石、青山两座李白祠,“州民岁岁与招魂”,明季采石又有谪仙楼、清风亭。嗣后,祠楼之修葺历代延续,至解放后采石建立李白纪念馆,青山扩建李白墓园。李白诗文所及二十余处遗迹,近年亦被列为保护与开发计划。与此同时,自唐以降,历代文人墨客前来采石、青山咏怀诗仙,发为诗文者亦数以千计。这些诗文,或颂李白之诗美,或歌李白之傲岸,或惜李白之蹭蹬,或悲李白之途穷,或为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而击节叹赏,或以李白“挺三蜀之雄才,终飘零于酒水”而解嘲自慰。所有诗文,不惟发思古之幽情,更是一种文化定势的递延。这些民心所向,形诸建筑和文字的建构,经过千年糅合互渗,形成了一种新的古今文化搭建,成为马鞍山市特色文化的宏大体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活泼内容。因之,发掘和整理这一文化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它是我市地方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李子龙同志等,积数年资料搜集研究之功,吸收当代李白研究成果,赶在世纪之交前夕,编撰出版了《李白与马鞍山》丛书,分作《李白诗文遗迹释考》、《历代碑序赋记辑注》、《历代诗歌词曲辑注》和《当代李白研究文选》四册面世,这不仅为李白研究提供一部特色鲜明的学术著作,也为马鞍山市提供一部翔实丰富的地方文献,从而证明:马鞍山市不仅是李白的终老之乡,千古文人留连向往之地,现在又成为中国李白研究会的研究基地和中心所在,信而宜矣!值此丛书出版之际,除向编撰者表示感谢之外,聊题数语,是以为序。
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 .................................... 注:作者系中共马鞍山市委副书记、马鞍山市市长。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658.htm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