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
李白《玉阶怨》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欧洲几位翻译改编的过程,以期了解欧洲理解李白诗歌的整体情况。 法国的Judith Gantier最早把这首诗介绍到欧洲,在主题和表现上与原诗差距很大,其中体现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动作及贯穿全诗的光辉分别由德国的Bohn、Bethge和Klabund借景发挥,前者主要发挥光辉的主题,后者主要描写主人公的动作。由此分析可见,欧洲的译诗丧失了原诗特有的纤弱无依的美感,情节较原诗更加笼统,说明中国古典诗有难以向欧洲这样一个异型文化传递的一面;但原诗中的视觉美则得到欧洲人的共鸣和接受,由此可见人们的审美是可以在异型文化之间交流融通的。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6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