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理解
李白乐府诗《公无渡河》、它作于何时及其表现的思想感情等问题,以往研究者意见不一。归纳起来大体有元人萧士赟、陈沆之“讽刺”说和郭沫若《李白与
杜甫》中之“写实”说。这两种意见,就诗的系年,相差不到一年。但陈沆“讽刺”说难以让人置信;郭老未指出“公无渡河”究竟在写什么“实”,且诸如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时间等须值商榷。笔者认为,《公无渡河》应是李白离开长安的天宝十二年游太原后游览龙门时写的。此诗多言实事,又寄兴深微。触发李白诗情的媒介是黄河之势,拔动诗人心弦其鸣的是狂叟渡河之其故,引起诗人联想的是历史上治水的大禹,促使他敢于面对现实的是塞北之行。李白以自己以往经历的总结,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对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预见,对理想的渴望追求,全都贯穿其中,有很强的现实性!(此文发表于1990年第1期《绵阳师专学报》,后收入1993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李白论探》。)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63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