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此诗系
李白第二次入长安待诏翰林失败之后的作品,作于东鲁。是李白诗中“数一数二的代表作”。作者不同意将此诗视为虚无缥缈之作,而认为是一篇采用比兴手法以展其义、聘其情的作品。例如:作者认为诗的前四句“实际上是说,先前以为学道求仙恐怕难以成功,还是走从政入朝一途也许还有些出息。”等等,作者逐段分析比附,将其与待诏翰林的政治生活一一落实。并在最后引用
李商隐“楚雨含情皆有托”诗句,认为李白此诗亦是皆有托的。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52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