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盛唐诗坛最具代表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9000多首诗作,但流传下来的仅仅有900多首,这些诗作在中国乃至于世界广为流传,传唱不绝。
一:李白的身世。
游国恩等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未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1页)。前苏联已解体,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托克马克。李白自己在一首诗中写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诗中的陇西人指的是李白的祖籍,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秦安东,其祖先在汉代时是防守边疆的将领,有些学者以此句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代,李白生前也确实承认其远祖是李广。
李白在作品中提到过自己的妻子、女儿、兄弟、朋友,有的是多次提到,而却从来没有提到他的父亲李客,那么李白的父亲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许多学者推测李客最大可能是位侠客,经常扶危济贫或替人伸冤,这样也就触犯了当权者,最终只得避隐于穷乡僻境,隐姓埋名,我们也可以从李白身上看到其父的侠气风范,还有可能就是李白的父亲由逃避仇杀而“潜还”的。
李白大约5岁时,随其父迁居于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莲乡,李白就是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他对青莲乡有着依依的故乡情节,还自号青莲居士,难怪历史上把李白的籍贯误认为是蜀中。李白在江油度过了长达16年的宝贵时光。李白一生在外游历时也常常思念故乡,最有名的诗作《静夜思》中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床前明月光”并不是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睡的床上,在唐代“床”指的是座具,唐人睡觉的用具叫“榻”。唐代以前汉民族都是席地而坐,后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民族受到北方游牧民族骑马的马鞍的启发,在生活中,发明了凳子之类的坐具,而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渊、李世民父子就是在草原上放马的胡人,后来,汉化后就改姓汉民族的“李姓”。读《静夜思》时,多数人认为是月光照在李白的床上,这是错误的,李白并非那么懒惰。
二:李白的志向是做“姜太公式”的宰相。
青少年时期的李白以“狂人”著称乡里,当然他看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起他。在现实中,他处处与别人不一样,他多年呆在山中养一种奇特的鸟,这也养成了他后来对于任何东西不屈服的品性。中国的科举制最早原自于隋朝,明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到清代末期走向衰败、灭亡。科举制在封建时代算是最好的选材方式,但李白对于科举制却没有任何兴趣,他自认为他与平凡的俗人不一样,更不会像他们一样去参加考试,然后步入仕途,由地方上芝麻大的小官做起,经过许许多多年的岁月后,当头发、眉毛白了的时候在官场上才有了点起色,但这时也离走进坟墓的日子不远了。个性张扬的千古奇才李白认为自己应该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凭其才华,他应该是让皇帝亲自登门拜他为相,就似商末周文王拜姜尚为宰相一样,而且像姜尚一样还不愿意轻易出山,常常逃避,一直到80多岁才不得不出来辅助周文王建立周朝。李白为自己设计的仕途之旅是“跨越式”的,他应该一部到位,直接做皇帝的老师、姜太公式的宰相。为此,他在今天的四川江油等当时的皇帝亲自登门请他,焦虑中苦苦等到25岁,皇帝也没有发现他这位自封的奇才。
25岁时,李白离开四川,他要主动出击,他不能再等待了。为实现自己做皇帝的老师、做姜太公式的宰相的“政治神话”,他手执自荐信,信中他自称他是西凉国国王李暠的后代,他四处奔波把自荐信投递给各方高人,让人把他推荐给皇帝。他要以作家、诗人的身份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
三:李白的第一次婚姻。
27岁时,李白结婚了,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逐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文中的“许相公”指的就是许圉师,他曾经在唐高宗龙朔年间担任左相,还连任四任,退休后,回到他的老家今天湖北省安陆。在李白求官两年无望时,竟然在湖北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了,而且是让当时社会歧视的“入赘”的方式,看来心急要做宰相的李白真的是拼命了,他要先接近退休的宰相,培养做宰相的技能了,并以许家的势力来为自己猎取功名。
“入赘”即是丈夫嫁到妻子家里,就是俗话说的“倒插门”。人类社会首先经历了母系社会,中国自夏、商、周三代起就建立了父系社会,以父系为中心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男尊女卑,妇女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权。妇女出嫁到丈夫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相反,如果男人入赘到妻子家就是反常之事,会遭到全社会的歧视。从典籍来看,在秦汉时期,入赘的女婿的社会地位犹如犯罪的人,会遭到社会的鄙弃和政府的迫害。虽然,唐代比较开放,但是入赘依然倍受社会各阶层的鄙视,而且,当时许家的鼎盛期已过,李白的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
在李白所处的那个时期,结婚时非常讲究门第观念,以娶“五姓女”为荣,“五姓”指的是河北清河、山东博陵的崔姓;北京范阳的卢姓;河北赵郡、甘肃陇西的李姓;河南荥阳的郑姓;山西太原的王姓,这五大世族自南北朝以来就是著名的郡望,被海内外称为第一流的高门。凭李白当时的影响力是完全可以与“五姓女”通婚的,李白的地位就相当于今天最吃香的流行歌坛巨星一样,他走到那里都会有许许多多的“追星族”相伴着。
结婚后三年,李白通过许家的旧交,结识了一大批权贵,有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李白第一次赴长安求官,但他一无所获。李白与许氏共同生活了10年,许氏为李白先后生下了一女一男两个孩子,李白给儿子取名“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儿取名“平阳”,这两个名字也影射出李白的政治抱负,“伯禽”是西周时杰出政治家,被尊为文圣的周公的长子的名字,“平阳”是汉武帝姐姐的名字。而儿子的小名“明月奴”,其中的“奴”在当时是一种爱称,因为儿子比女儿小的缘故,“明月”是因为李白喜爱明月的缘故。在妻子许氏去世后,李白与当时安州(指今天的安陆)的官员相处得十分糟糕,他一家人在安陆难以生存,于是,他不得不离开安陆。
四:与李白同居的两个女人。
关于李白的婚姻,李白的崇拜者魏颢作的《李翰林集序》记述到:“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李白开始娶了许氏,生下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名叫明月奴。在女儿还没有出嫁的时候许氏就去世了,李白就又与一位姓刘的女子同居了,后来二人分手。接着李白又与一位无名氏的鲁妇人同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颇黎。最后李白娶了宗氏。文章中的用词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李白与许氏、宗氏的关系被称为是“娶”,他们之间是明媒正娶的,举行过婚礼的,而李白与刘氏、鲁一妇人的关系被称为是“合”,他们没有举行婚礼,只是同居关系。
在许氏去世后不久,为了“一女一男”两个孩子,李白很快就与一位姓刘的女子同居了,但二人的同居生活是不幸的、短暂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刘氏常常讥笑李白没有钱财,没有才能,这让狂放的李白痛苦不堪,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大骂刘氏是“会稽愚妇轻买臣”,“买臣”指的是西汉的朱买臣,朱买臣(?─前115),字翁子,吴(今属江苏省)人。家里十分贫穷,但买臣喜好读书,常斫柴卖钱为食,挑着柴担,仍诵书不绝于口,其妻羞之,要求离婚,买臣不能留。过了几年,有人将买臣推荐给汉武帝,被汉武帝拜为中大夫。当时东越屡叛,买臣以为发兵可以平定,武帝遂任命他为会稽太守。这一切让当年轻视买臣的妻子感到难过。李白自比朱买臣,认为刘氏就是那个有眼无珠的会稽愚妇。二是刘氏经常在李白的朋友面前散布李白的是是非非,这让李白大为光火,李白为此写诗“雪谗”自辩,在《雪谗诗赠友人》中骂刘氏“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彊彊;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坦荡君子,无悦簧言!”诗中的“彊彊”指的是犟嘴,从诗中足见李白对刘氏有多么的讨厌与不满。好再他们很快就分手了。
李白除了写诗外,还是一位武林高手,武艺十分惊人,他在幽州打猎时,曾经“一射两虎穿”(《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待御》),一箭就射死了两只老虎。平时李白常常佩戴一把宝剑,因为求官屡屡失败,李白为发泄内心的不满,常常在写诗时说自己杀了许许多多的人,研究李白的不少人误认为李白是杀人犯。李白的时代有“三绝”,就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的舞剑。李白在与刘氏分手后,决定移家鲁郡兖州任城东门内,他要向裴旻学习舞剑,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中曰:“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就是还没有当上任何官职,就先到山东学习舞剑。
把家迁到山东后不久,李白又与一个女子同居了,这位无名的东鲁女子还为李白生下了个儿子,李白给儿子取名“颇黎”,也就是“玻璃”,在唐代“玻璃”指的是“水晶石”,产于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可能李白比较怀念那里,也又可能是李白那时非常想要这些贵重的东西,所以才给儿子取这样一个名字。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49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