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这名字从何而来?据李阳冰《草堂集序》讲,李白之母生他的那天夜里,“长庚入梦”,“长庚”就是太白金星,故李白的名和字,均取义于此。宋代大文豪
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原来李白乃神仙下凡。所言差是!据统计,在现存的李白诗集中,“白”字共出现了六百零四次,“太白”共出现了十二次。其频率之高,耐人寻味。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这两者又从何而来?有诗为证: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人称“湖州乌程酒甚佳”,李白嗜酒如命,乃慕名而往。酒肆之中,自然是开怀畅饮,高歌吟唱。一位复姓迦叶的湖州司马打此路过,闻声寻来,问:“汝是何人?”李白乃以上面这首《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作答。
“青莲居士”是李白自号,“谪仙人”则是他人所称。话说李白从老家初到京城长安,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刚刚在京城的“巴蜀客栈”住下,“四明狂客”贺知章听人谈起过他,便第一个慕名来访。只见李白束带轻衣,风流蕴藉,虽身不满六尺,而骨格奇绝,尤其是一双明目炯炯有神,瞪起来就如同饿虎一般。寒暄过后,知章问他:“有何大作?”李白乃以《蜀道难》一篇请益。诗云: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知章读未罢,连叹了四声:“高──高──高──高──”,读罢乃扬眉道:“公真乃谪仙人也!”后来,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一诗中,还回忆道:“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李白确非凡人。所以,他的身世疑点重重,也不足为奇。
【李白档案】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出生地:一说蜀地,一说长安,一说条支(今阿富汗境内),一说焉耆碎叶(今新疆境内),一说中亚碎叶,碎叶的具体位置又众说不一。结论:尚无确说。
血统:有人说是汉人,有人说是西域人,有人说是阿拉伯人,有人说是突厥化的汉人,有人说是汉化的西域人,有人戏称为混血儿,有人径呼为华侨。结论:胡汉难辨。
家世:有人说是汉代李广、李陵之后,有人说是陇西李氏丹阳房始祖李伦之后,有人说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有人说是隋末凉王李轨之后,有人说是太祖李虎侄子达摩之后,有人说是太宗曾侄孙。有人说是李建成之玄孙,有人说是李抗之后。结论:家世不详。
生卒年:一般认为,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但也有人认为,卒于广德元年(763),还有人认为,卒于广德二年(764)。结论:迄未定论。
家属:父李客,“客”乃外乡人之通称,真名不详。妹,月圆。大排行是“十二”,人称“李十二”。兄弟若干,名均不详。一生有过四个女人。其中两位乃明媒正娶,都是前朝宰相的后代。娇女字平阳,小儿名伯禽(又叫明月奴),另有一个名叫颇黎的,不知与伯禽是否是一个人。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看来,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受到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儒、道、纵横,兼收并蓄,接受各种思想的态度通脱随意,思想结构呈多元化。
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的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像一只六翮劲健、欲搏九天的大鹏疾飞出三峡,第一次也是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家乡。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过荆门,游洞庭,历苍梧,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安陆小寿山,写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作出自己的人生规划:
不屈己,不干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娶唐高宗朝宰相许圉师孙女为妻。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漫游了嵩山、洛阳、太原等地。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包括
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最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开元二十八年(740),李白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共集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742)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李白踌躇满志,写下了堪称天下第一快诗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嘻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进宫之日,玄宗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陪侍游宴,草拟文告,供奉翰林。所谓“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流夜郎赠辛判官》),“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雍容揄扬,特见褒赏”(《为宋中丞自荐表》)。
作为词臣、翰林供奉,李白受玄宗如此格外恩遇,倍感荣幸,滋生了报恩思想,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流夜郎赠辛判宫》)于是,他抱着“但奉紫良顾,非邀青史名”(《秋夜独坐怀故山》)的忠诚,写了一些为玄宗宫廷生活唱赞歌的诗,以为博得玄宗的欢心乃是为臣之职责。如《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但另一方面,李白又从切身的体察中感到朝廷恶人当道,日趋腐败,也写了一些强烈的批判现实的诗: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十五)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古风》二十四)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于是,这位“一生傲岸苦不谐”(《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和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当然,李白放达自适、傲视权贵的性格,也是他招致贵戚权臣忌恨和谗毁的重要原因。
杜甫《饮中八仙歌》曾描写李白在长安的行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之召尚不为意,更何况大臣!这种目空一切的性格,招致群小的嫉妒与谗毁,并且最终导致玄宗的疏远,应是情理之中的。
天宝三载(744)春,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他这一次(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蹭蹬不遇的杜甫相识,与杜甫、
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三人评文论诗,非常投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渔阳鼙鼓动地来”(
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一方面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更感到应该杀敌卫园。但念及“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猛虎行》),又只有暂时隐遁,于是接来宗氏,在庐山屏风叠暂时居住下来。当时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由江陵东下,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入幕──“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永王幕中僚佐如李台卿、韦子春,原与李白相识,五十七岁的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那一年是至德二载(757)。
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之间又同室纷争,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系浔阳狱;后经崔涣、张镐清雪,被释出狱;随即入宋若思幕府。
不料,年底却又被判为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想当初,八年前的暮春,李白寄给
王昌龄的诗中曾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不料,八年后……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时李白已届暮年,长流夜郎,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政治打击。
下面这几首诗展现的就是流亡之初的情景和李白的心境:
《流夜郎闻酺不预》
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春天。前二句对仗工整而不失流动,后二句请求恩典而不亢不垂。
《流夜郎题葵叶》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表达的意思和上一首差不多,大概也作于同一年。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
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
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
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
失势青门傍,种瓜复几时。
犹会众宾客,三千光路歧。
皇恩雪愤懑,松柏含荣滋。
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
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
适遭云罗解,翻谪夜郎悲。
拙妻莫邪剑,及此二龙随。
惭君湍波苦,千里远从之。
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
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
乌江即浔阳江。这是乾元元年(758),五十八岁的李白流放夜郎,自浔阳启程,留别妻子宗氏及其弟宗璟所作。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故交仍都同情李白,沿途官吏对他还十分敬爱,张镐托人送来夏天所需的罗衣两件,魏万为他编定了《李翰林集》,杜甫写了不少怀念李白的感情真挚的诗: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梦李白二首》其一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梦李白二首》其二
下面这几首诗是李白这段流亡经历的真实写照:
《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
朝别凌烟楼,贤豪满行舟。
暝投永华寺,宾散予独醉。
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
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
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
这是乾元元年(758),五十八岁的李白流放夜郎,至永华寺所作。凌烟楼,在浔阳城内。永华寺,在浔阳城西。庐岳就是庐山,在浔阳东三十二里,这里是指代浔阳群官。“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的意思就是听天由命吧。
《流夜郎赠辛判官》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全诗虽写于患难流离之际,但却辞气粗豪,气调自逸,也只有李白才能这样超脱于远谪之愁苦,率意狂吟吧。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
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
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
砯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
龙怪潜溟波,俟时救炎旱。
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
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
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
这是乾元元年(758)春天,李白流放夜郎,至西塞驿所作。西塞驿在今湖北鄂县东八十馀里的西塞山边。忠臣去国之思,尽见于“苦不缓”这三个字中。“回峦”以下四句是西塞实景写画。“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两句乃佳联。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
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
天乐流香阁,莲舟飏晚风。
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
从诗中描写的景色和行程看,这首诗应该是作于乾元元年(758)夏天,时李白“流夜郎至江夏”。江夏就是今天的武汉。与写于同年春天的《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相比,这一首清脱明快,已全无逐客之态。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余答以此诗》
张衡殊不乐,应有四愁诗。
惭君锦绣段,赠我慰相思。
鸿鹄复矫翼,凤凰忆故池。
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
和上一首当为前后之作。张相公指张镐。
李白溯江西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至白帝城时遇赦放还,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在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空谷传响,至今仍振荡在后人的心间。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杨慎《升庵诗话》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再来看另一首《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这一首也作于乾元二年(759)。“黄口”以下四句是自叙之词,对流放一事反躬自咎。“鲸鲵”以下十二句写时当安史之乱,我却夜郎流窜,虽怀报国之志,但却无路请缨。“天子”以下十六句“欣克复之美”。“愧无”以下八句抒写自己因衰迈而无力报国,只能“弃剑学丹砂”之惆怅。同一年,李白还作有《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南流夜郎寄内》:“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上元二年(761),李白已年过耳顺,但仍壮心未已,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临终前,写下: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大鹏赋》、《上李邕》,都表达了他“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但这只大鹏终于未能在唐代的政坛一飞冲天,终于壮志未酬,中天摧落,结束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后来,号称“人才绝”的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李白墓》,吊这位“天才绝”的盛唐大诗人(钱易《南部新书》:“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
李贺为鬼才绝。”):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早在李白生前,已是“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高明主心”(任华《寄李白》);杜甫也曾预言:“文彩承殊握,流传必绝伦。”(《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历史是公正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确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高华莫并,色相难求。这正是: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命直欲占千秋。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49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