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李白 >> 诗仙李白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白因何未应科举试
作者:诗仙李白网     更新时间:2012-8-12 0:42:28
载入中…
 
     内容提要:李白因何未应科举试问题,过去论者有两种说法:一曰商人不仕;一曰性格使然。此两说太过表面化,而事实亦非如此。本文从李白家世、特殊的家庭环境与独特的成长经历等方面加以考辨,认为李客根本就没有培养李白走科举之途,李白亦不具备科举考试的学识修养。

  关键词:李白;科举试;原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1]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借用如此纯粹惟美的诗句称誉李白,可见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学术界对李白的研究较为详细,论著甚丰,争论亦多。关于李白因何未应科举试问题,过去论者有两种说法:一曰商人不仕;一曰性格使然。此两说各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但其终究不是李白未应科举试的根本原因。本文从李白家世、特殊的家庭环境与独特的成长经历等方面加以研究辨析,考定其根本原因,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李白家世情况,李阳冰《草堂集序》云: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名与姓。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2]

  范传正《唐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亦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3]

  此两条记载均出自李白自述,当为第一手资料。但李白是否是凉武昭王李暠后裔,即与唐皇族同宗,学术界争论颇大,似不足以为信。凉武昭王李暠至李白已历三百余年,按照二十几年为一代计算,那么李白就不止是李暠“九代孙”,这也是一大纰漏。尽管如此,正如周勋初先生所云:

  “唐人有冒宗的风气,李家自西域迁回,为了抬高身价,有可能托称李暠之后,但这也是一种推论,未必就是事实。我们在无法找到铁证之前,看来还是相信李白的自述比较稳妥。”[4]

  不可否认的是,李白出生在“碎叶”,这一点十分重要。“碎叶”是“条支”内的一个城市,“条支”系指大西域而言,实际上就是今新疆与中亚交界地区。李白先人因“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也就是说,李白家被窜于碎叶已经传承了三四代人,易胡姓,衣胡服,胡化程度很深,甚至有些胡人血统。李白家被窜于碎叶的原因,实与隋炀帝迫害李姓人氏有关,详见张书城《李唐、李白、李明振冒称凉武昭王之后说》[5]一文。

  碎叶实际上是昭武九姓古国之一,属于城邦小国。“所谓昭武九姓,指的是中亚的粟特人”[6]。粟特人具有善贾传统,“利之所在,无所不到”[7]。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足迹遍及欧亚大陆。李白家数世沉浸其中,跟随其经商贩卖,积累了殷实的家底财富。唐朝自贞观以来,社稷清平,人民安乐,而且采取种种措施吸引大量胡商蕃客入境互市。李白之父李客看准时机,遂挈妇将雏踏上了东归唐朝的道途。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隋炀帝迫害李姓人氏事,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即得到了平反。李白家在遥远的异国碎叶,根本就不知道有平反之事,否则也不会迟至近九十年后的唐中宗“神龙初”(705)才举家东归。

  李客挈妇将雏东归当然是以胡商的身份,并且与粟特人商队一路偕行。但为何要说“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呢?这都是偷偷摸摸的行为。此中,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唐律疏议》云:

  “水陆等关,两处各有门禁,行人来往,皆有公文,谓驿使验符券,传送据递牒,军防丁夫有总历,自余各请过所而度。”[8]

  《唐六典》云:

  “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9]

  边境关卡事关重大,过所的发放与勘察格外严格细致,“外国人被严密监视,实际上是被舒适的‘幽禁'”[10]。李客名义上是来唐朝经商的,实际上是回归唐朝定居的。因此,他入境后脱离了商队,沿河西走廊至陇南,再沿岷江南下,至偏僻的广汉,“侨为郡人”。

  其二,《唐律疏议》又云:

  “不应度关者,谓有征役番期及罪谴之类,皆不合辄给过所,而官司辄给;及身不合度关,而取过所度者;若冒他人名,请过所而度者:各徒一年。”

  如前文所述,李客根本不知道早已有平反之事,仍然认为自己是罪人后裔,不免心虚。他冒用胡人姓名(即“冒他人名”)入境过关,若被勘察出来,则有牢狱之灾。至川蜀后,偶见李树,方才恢复汉人姓氏。李白当时年仅五岁,自然不明白其中就里,后来仅凭李客讲述而言之,故用“逃归”或“潜还”等字眼。

  正因为如此,李客定居广汉绵州昌隆县(四川声江油县)后,为人做事十分低调,“高卧云林,不求禄仕”。他虽然家底殷实丰厚,但长此以往不免坐吃山空,所以他仍然发挥其擅长,从事经商贩卖活动。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云: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11]

  学术界对“兄九江兮弟三峡”句有不同的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家兄弟在长江沿岸码头经商规模不小,一方面把巴蜀的物产运销吴楚,另一方面又将吴楚的物产运销巴蜀。正因为李白一家悉从事大规模的经商贩卖活动,积累了巨额财富,才为李白后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12]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李白从巴蜀漫游到扬州,生活极为豪奢,又慷慨好施,“散金三十余万”[13]。如此巨大的花费,令人咋舌,可见其家经商有道,堪称商业奇才!

  从李白的家世与商人家庭来看,加上唐王朝有限制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明文规定,很容易使论者得出商人不仕的结论。其实,这样的结论太简单化了,太表面化了。况且,在李白生长的年代,唐王朝已经开始放开了商人不仕的严格限制,允许一些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关于这一问题,已有论者述及,此处不必赘言。

  从上述考辨可知,李白先人获罪被迫窜于碎叶成为胡商,至其父李客经历长途跋涉与困难险阻,“潜还广汉”“侨为郡人”,这其中有多少无奈与不得已。为人做事低调,“高卧云林,不求禄仕”,这是李客的惟一选择。“不求禄仕”不仅是对李客而言,而且亦是对其子女而言的。在此种思想指导下,李白兄弟没有一个走科举之途的,压根儿就不知道科举为何物。李客培养李白兄弟识字读书,目的在于使其成为知书达理的商人,免遭他人白眼与嘲讽。至于李白兄弟读什么书,掌握哪些知识,他似乎没有什么要求与限制。大概因为忙于经商的缘故,他对李白缺少管束,任其自然发展。正如郭沫若先生批评的那样:

  “他入蜀以后,把李白养成了一个漫游成癖,挥霍任性,游手好闲,重义好施的人。”[14]

  从李白诗文里,可以看出他的知识结构,读了些什么书。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云: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这说明他天资聪明,从小就喜欢读书,涉猎广博,写作勤奋。但在诸子百家中,他非常喜好纵横家。杨天惠《彰明逸事》云:

  “(李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徵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赋《感春》诗,……益州刺史苏颋见而奇之。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缡纵,已有雏凤态。”[15]

  赵蕤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李白“从学岁余”,深得《长短经》之堂奥。李白当时虽然年少,但其诗文创作“已有雏凤态”,声名已闻于益州刺史苏颋。除了喜好纵横家之外,李白还从小受到道家的熏陶,对道教神仙沉溺甚深。其《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云:“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感兴八首》其五云:“十五好游仙,仙游未曾歇”。如前所述,李白出生在特殊的胡商家庭,五岁时才从碎叶回到巴蜀,他天生就具有粗旷豪放的性格,仗剑任侠。其《上韩荆州书》云:“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云:“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正如刘大杰先生所云:

  “他爱豪侠,对于张良、荆轲、朱亥、高渐离、豫让、郭隗等人,时时流露着赞叹之情。他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并景仰鲁仲连、谢安一类人物。他爱道士、神仙,炼过大丹,受过符箓,同道士们来往密切。道家思想给他很深影响,时时向往着闲适清净的生活。……似乎没有深受过儒家的传统教育;他自己说,他学的是文学、奇书、六甲和百家杂学。”[16]

  他不仅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儒家学说,而且对其抱以轻蔑态度,讥笑讽刺。其《嘲鲁儒》诗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而正统的儒家学说,恰恰是唐代科举之敲门砖。唐初颁布《五经正义》,作为科举考试准则,士子为了求得晋身,无不沉潜于此。过去有种说法,唐代以诗赋取士。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云:“伏见铨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17]。根据陈飞先生的最新研究,此种说法是极大的误会。唐代科举考试不仅要考诗赋,而且还要考试策。傅璇琮先生《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序》云:

  “一、试策是所有科目不可少的试项;二、试策是所有时段必不可少的试项;三、试策在所有的试项里地位最为重要和关键;四、试策往往是唯一的试项。”[18]

  当然,唐代士子也可以不通过科举之途而入仕,称为制举。简单地说,士子以诗赋(即行卷)向官员投献,得其赏识后推荐给朝廷,由皇帝亲临或亲自出题测试后授官。李白不具有走科举仕途的学识素养,但纵横之术往往又使他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思想越来越强烈。好在他是一个写诗天才,又喜爱司马相如的赋。其《赠张相镐》诗云:“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亦云:“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因此,他决定通过制举入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云:

  “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识,具知此谈。”

  查《旧唐书·苏颋传》云:

  “(开元)八年,除礼部尚书,罢政事,俄知益州大都府长史事。”

  很显然,苏颋出任益州刺史在开元八年(720),亦是“白于路中投刺”之时。李白时年二十岁,投献苏颋的是赋作,故言“可以相如比肩”。这次虽然得到了苏颋的称赞,但因“风力未成”,结果未得其向朝廷推荐。李白心有不甘,于是在其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寻觅这种机会去了。

  综上所述,从李白家世、特殊的家庭环境与独特的成长经历等方面来看,根本就没有培养他走科举之途,亦不具备科举考试的学识素养。所谓性格使然说太表面化了,李白的性格并非是其未应科举试的真正原因。因为在中国古代官吏中,像李白这样具有粗旷豪放性格的官员并非没有,他们悉是通过科举入仕的。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余光中诗选·寻李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3]金涛声、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周勋初.李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书城.李唐、李白、李明振冒称凉武昭王之后说[J].敦煌学刊.1992,(1)、(2):70-78.

[6]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J].北京大学学报,1986,(2):71-79.

[7]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布尔努瓦,耿升.丝绸之路[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1]李白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2][13]李白全集·上安州裴长史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15]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7]王勃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18]陈飞.唐代试策考述(书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4977.html ]
诗仙李白网
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
自由精灵的飞翔——李白《梦
宋人对李白的评价与时代典范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
论杜甫在东鲁时期与李白的交
李白诗中的女性生活习俗和命
感觉李白
道教徒对高僧的礼赞——李白
李白题画诗作的审美意趣
李白七言歌行成就述要
相关诗词
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
自由精灵的飞翔——李白《梦
宋人对李白的评价与时代典范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
论杜甫在东鲁时期与李白的交
李白诗中的女性生活习俗和命
道教徒对高僧的礼赞——李白
李白题画诗作的审美意趣
李白七言歌行成就述要
李白何时初入长安考辨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