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唐朝诗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的“南陵”不是安徽的南陵,说这个“南陵”在山东。这一说,直接引发了“55万南陵人的震惊和愤慨”。南陵人在地方媒体及自己的网站上,“愤怒声讨”康震先生,有人甚至要求他公开向南陵人民道歉。风暴突起,沸沸扬扬。
李白的原诗是这样的: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学说之争,本来是常见的,因而也是正常的,但争论必须是实事求是的。观点对的,要坚持;不对的,可以在争论中得到矫正。而观点的对与错,向来不是以所持观点人数的多寡来决定。人数多,不一定观点对;人数寡,不一定观点不对,不是有人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吗!当然,不论观点对否,都可以进行讨论。模糊的,总是越辩越明。然而,在55万南陵人异口同声的谴责、甚至责骂声中,康震先生一直没有回应,似乎“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其实不然,康震先生不仅有不错的学术水平,而且也有相当好的社会阅历,他深知当今“秀才”的水平不一定很高,可“兵”的水平却绝非往日百姓可比,55万南陵人中就没有一个人能与一位副教授平坐论理的?当然不是。可以说,康震先生沉默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所不明了的:此南陵,非彼南陵——这并不是他的学说发现!早在20多年前,就有教授、专家说过这种话。要道歉,也该是始作俑者道歉!当然,对这事完全可以实话实说:20多年前就有人说这个“南陵”不是安徽的南陵,而是在山东。可在那种公开场合,能说出这种话的,如今恐怕已找不到几个人了。
平心而论,康震先生完全可以公开说一句:你55万南陵人“震惊”啥呢?20多年前,人家教授都说过了,我一个副教授,重复一下教授的观点,就值得你们如此大动肝火?人家说,你们咋不震惊?
面对这样的局面,康震先生只有责怪自己:人家“发现”了,没张扬,只是在学术杂志上说说;俺从那儿看见了,说出来,当了一回“传声筒”,招来一顿谴责,好像是活该!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libai/lb/201208/49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