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诗词大全 >> 唐诗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登楼·杜甫
作者:唐诗     更新时间:2012-04-13 14:53:11
载入中…
 

【作品简介】

  《登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原文】

《登楼》

作者: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解】

  ①客心:客居者之心。

  ②一、二句因果倒置。登临而想到万方多难,因此而伤心。

  ③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④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⑤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⑥西山寇盗:吐蕃。这两句所写史实是: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十二月,代宗还长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诛。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松潘、理县一带)及云山新筑二城。"终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⑦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还有祠庙。这句是说,象蜀后主这样一个昏馈的亡国之君,本不配有祠庙,然而由于刘备和诸葛亮对蜀地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人心不忘,所以还是为他建了祠庙。大唐立国百有余年,即使万方多难,也决不会就此亡国。但另一方面,杜甫又有借古讽今之意:蜀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唐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还:仍然。

  ⑧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父吟》:情调哀伤的曲子。《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赏析】

  诗人生来多情,不仅与大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极强的亲和力,而且对天下事极为关心。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更是兼有以上二者。

  《登楼》一诗写于公元664年春。这时,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已经住了五个年头。五年来,他尝尽了世间的苦辣酸甜、离愁别恨。八年安史之乱虽于去年春天结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又一场灾难。763年秋,吐蕃攻陷京都长安,立广武王承宏为傀儡皇帝,皇帝代宗出逃。十二月,唐大将郭子仪收复京师,代宗由陕州返回长安。傀儡皇帝承宏逃逸草野。至年底,吐蕃又攻陷了一些州县。这时,朝廷内外交困。内有朝政混乱不堪,宦官专政,藩镇割据,外有吐蕃侵扰,真是“万方多难”。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登楼远眺,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诗的起笔突兀高远,故意使因果倒置,而开头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人登楼,满眼花开,万紫千红,浩荡成海,楼在花海,客在楼台,本该狂喜,反而伤怀!首联两句按常规应该颠倒过来,先写登临,再写感触。由于诗人情绪异常激烈,一下子便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伤客心”,也颠倒了主客体关系。诗人看到繁花,即使伤心,也是自己的感受,与人家花开有何相干?这里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八年中,颠沛流离,漂泊天涯。现在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是吐蕃又来作乱,诗人内心岂能安静?他能去怪谁呢?现在只有迁怒于无任何抗议能力的春花:我心情悲痛都是因为你们的招惹!为什么伤心,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万方多难”。

  颔联紧承上联,写登临所见。古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这样论述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写事,用事引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正是以景承,且紧扣首联“抱而不脱”。两句写景,各有分工。上句是写下,并由近及远。锦江春水,波涛翻滚,挟天地春色,奔流远去,直到挣脱出诗人的视野。下句是写上,并由今及古。玉垒是山名。山上浮云变幻,自古至今,一刻不停。这也暗示着人世间的变化犹如玉垒山上的浮云,变幻莫测。

  颈联写登楼时之所思。北极,即北极星,此喻朝廷。“终不改”是说唐朝皇室的政权决不能旁落他人之手。这里是在庆贺官兵收复京师,代宗返回长安。“西山寇盗莫相侵”,是在正告吐蕃:莫犯我大唐疆域!诗人的一片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尾联是诗人在登楼远望到蜀国后主刘禅祠后所发出的感慨。刘禅宠爱宦官,最终导致朝政混乱,而目前的代宗能不能举贤任能呢?诗人真为国家的前途担忧。最后,他希望自己应该像诸葛亮辅佐刘禅一样去辅佐朝廷,建功立业。而现在又不得已,只好也像诸葛亮未遇之前,暂且写一首像《梁甫吟》那样的诗来安慰安慰自己吧。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真不愧为一代大家精心谋划的一首名作。

 

【评析】

  此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春光浓艳、繁花似锦的三月,花近高楼,正好赏玩,而诗人登临却触景伤情,百感交集,不能自已。“伤心原不在花,在于万方多难”(《金圣叹选批杜诗》)。盖此际兵戈未息,时事扰攘也。全诗以倒装句法开篇,语极顿挫。花伤客心,与《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一样,均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颔联紧承“登临”,写所见之景。辽阔的成都平原上的烂漫春色,伴着锦江春水的涌动,充塞于天地之间。“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化如苍狗”(《可叹》)。玉垒山头飘忽起灭的浮云,使诗人联想到古今世势的纷纭变化。其中的“今”,暗含着“安史之乱”以来世事的苍黄反复。两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载,宏丽奇幻,境界阔大。清人沈德潜评此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唐诗别裁集》),主要就是针对这两句说的。腹联即由第四句生发开去,正面叙写“万方多难”的时局,也是登临所想。“万方多难”,不可能全写,故只重点写吐蕃陷京师扰四川等事,这是安史之乱后的大难。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也正因为作者坚信“朝廷终不改”,故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而告以“莫相侵”。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中透着坚定的信念。明人王嗣奭云:“‘北极朝廷’如锦江水源远流长,终不为改;而‘西山盗寇’如玉垒之云倏起倏灭,莫来相侵”(《杜臆》)。很好地阐明了腹联与颔联的内在联系。

  尾联就登楼所见古迹以寄慨,遣辞委婉而讽刺深切。上句大意是说蜀后主刘禅如今仍然得享祭祀,但其人实为无道亡国之君,只令人感到其可怜罢了。这完全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对唐代宗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以致酿成万方多难盗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锐而深刻的讽刺。结句自伤寂寞。杜甫是一个“济时肯杀身”、“时危思报主”的人,而当此万方多难之际,自己却只能若躬耕陇亩时的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于此登楼吟诗,而垂暮多病,志向莫伸,岂能不令人悲慨!这正是首句“花近高楼伤客心”的主要原因。

  全诗即景抒怀,状山川雄丽且联系着古今世事之变,蒿目时艰又能把自然景物渗透其中,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于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是诗人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很好体现。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 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英汉对照】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父吟。

 

FROM AN UPPER STORY

Du Fu

Flowers, as high as my window, hurt the heart of a wanderer

For I see, from this high vantage, sadness everywhere.

The Silken River, bright with spring, floats between earth and heaven

Like a line of cloud by the Jade Peak, between ancient days and now.

...Though the State is established for a while as firm as the North Star

And bandits dare not venture from the western hills,

Yet sorry in the twilight for the woes of a longvanished Emperor,

I am singing the song his Premier sang when still unestranged from the mountain.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Article/tangshi/201204/971.html ]
唐诗
终南望余雪
宫中词
登玄都阁
题竹林寺
马嵬坡
淮上渔者
鹭·闲立春塘烟淡淡
淮上与友人别
江楼感旧
富贵曲
相关诗词
过秦楼·水浴清蟾|周邦彦
遣怀·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泊秦淮·杜牧
赤壁·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登鹳雀楼·王之涣
八阵图·杜甫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题画竹
离离原上草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踏莎行·小径红稀
离人(苏婷)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呵,母亲
中吕·朝天子·邸万户席上
渡荆门送别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