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兰陵王·柳阴直》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在此词中,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
《兰陵王①·柳阴直②》
作者: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本篇又题作“柳”,借咏柳伤别,抒写词人送别友人之际的羁旅愁怀。兰陵王:词调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②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③烟里丝丝弄碧: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弄:飘拂
④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⑤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行色:指行人出发时的情况。
⑥故国:指故乡。
⑦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⑧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⑨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⑩旧踪迹:指往事。
(11)又:又逢。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12)离席:饯别的宴会。
(13)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14)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迢递:遥远。驿:驿站。
(15)望:回头看。人:指送行人。
(16)别浦:送行的水边。萦回:水波回旋。
(17)津堠(hòu)::码头上供撩望歇宿的处所。岑寂:冷清寂寞。
(18)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无极:无边。
(19)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20)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露桥:沾满露水的桥边。
【翻译】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吆,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译文】
柳树的树荫笔直,轻雾笼罩中,条条柳丝在轻轻飘拂,向人们展示它的青青色彩。在笔直的隋堤上,我们曾数次偶遇,那时,柳丝轻飘洁白的柳絮,显得有情有意,似乎为远游的人儿送行。我登临高处远望故乡,谁又能理解久在京师客子,那种倦鸟思归的心情?长亭路上,一年又一年,此道不知见过多少送行的伤感场面,折下的柳丝已多过千尺。心情略好,便想寻回往日的时光,此时酒宴上奏着伤感的乐曲,灯光照着离别的情形。梨花开放,榆柳生烟,寒食节又将来临。我忧愁似海,风飞如离弦的快箭,竹篙进水才半篙,回头一看已离开出发点很远,转眼间已过了无数的驿站。想起那位佳人,已在遥远的地方,迷途茫茫一片烟云。凄凉寂寞,我心里堆满怨恨。渐渐地,只见水崖曲折萦回,崖边的码头渡口冷冷清清。斜阳映照着春草,望上去无边无际。我思念以前与美人在楼台一起抬头望月,在露桥上听那悦耳的笛音,那情味真是幸福难忘。往事如梦,换今日流下的眼泪,一行又一行,流不尽心思难了。
【赏析】
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接着,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第二叠写乍别之际,第三叠写渐远以后。“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 《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讲解】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在我看来,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认为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被误读的《兰陵王·柳》】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是其代表作,因结构细密、风格典雅而为人称道。
题目是《柳》,故人们有时也将此词归入咏物一类,其实是以柳为起兴,柳者,留也,以柳写离情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
关于这首词的主题,向无争议,因为词中有"拂水飘绵送行色"句,就容易确定"送行"是此词的主题所在,故陈匪石《宋词举》云:"至'送行色'三字,亦一篇之眼,下二叠即由此生也。"陈匪石基本同意周济的说法,他说:"此第二段,说送别时之感想,而不说别后情愫,留下段地步。"意谓第二段不写"别后情愫",是要留给第三段去写,但词的主题是送别。那么周济如何确定此词主题呢?他在《宋四家词选》中说:"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尤幻。"周济以为这首词不是一般的送行,而是客中送客。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意同陈匪石,云:"第二段写送别时情景。"包括文学史在内对此词的阐释基本上没有例外,皆言此词是"送别"或"客中送客"。
这首词是否在写"送别"或"客中送客",一要据写作背景来考察,二要就词自身提供的信息来分析。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见于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櫽栝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道君大怒,坐朝宣谕蔡京……得旨:'周邦彦职事废弛,可日下押出国门。'隔一二日,道君复幸李师师家,不见李师师,问其家,知送周监税。道君方以邦彦出国门为喜,既至,不遇,坐久至更初,李始归,愁眉泪睫,憔悴可掬。道君大怒云:'尔往那里去?'李奏:'臣妾万死,知周邦彦得罪,押出国门,略致一杯相别。不知官家来。'道君问:'曾有词否?'李奏云:'有《兰陵王》词。'今《柳阴直》者是也。道君云:'唱一遍看。'李奏云:'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词为官家寿。'曲终,道君大喜,复召为大晟乐正,后官至大晟乐府待制。"道君,宋徽宗。这一本事似有传奇色彩,不足为凭。即从此处记载看,此词和《少年游》即事成篇不同,显然不是为李师师而作,但李师师"愁眉泪睫,憔悴可掬",确实是为此词所感动的。
既然本事无助我们理清此词的主题,那就从作品出发来作分析。第一片"柳阴直……应折柔条过千尺","送行"不是理解词旨的关键,因为"送行"是他人的行为,"谁识"才是理解词旨的关键。"谁识",认识谁呢,即无人相识。"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柳"起,而写自己在旅途中所见,"几番"犹多次,意谓在隋堤上多次见到别人送行。"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这里才开始写自己的身份:"京华倦客"。倦客,客居他乡而厌倦旅途生活者。他此刻因见他人送行,而登楼望故乡,内心痛苦,十分寂寞:"谁识京华倦客。"他人将行尚有人送行,自己却无人送行,能不悲伤。"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年去岁来"和"曾见几番"相应,皆言他人,折柔条而作别者并非是自己,故"应折柔条过千尺"只是设想而已。第一片处处扣"柳",又处处写羁旅离情。"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只是写景,以作铺垫,不过"烟里丝丝弄碧"已含有依依惜别之意,"送行"虽非言己,但已将题意抛出,引出倦客登临。作者慨叹无人相识,而独自登临。"谁识"二字已见其孤独,是了解整篇情绪的关键,因孤独而登临,因孤独而关注"拂水飘绵送行色",而悬想"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片"闲寻旧踪迹……望人在天北",写人在途中离别。因上片写自己是无人相识的京华倦客,以至于登临望故乡,这里以"闲寻"承"登临",闲寻者何?"旧踪迹",指人在途中的过往之事。寻找的结果是一无所获。"又"指人在途中的不断重复的动作和事情,那就是"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即又是一场离别,而且是孤独地离去。"离席"者,只是离别之宴席,不必有熟人送行。如某人经过某地,在长亭别馆,饮宴作别此地而又另赴他处,或有人相送,谓之送别;或无人相送,谓之离别。周邦彦属于后者。"梨花榆火催寒食",不仅仅是写时令,还在感叹季节的变换、时光的流逝。但人在路上,身不由己,瞬间又过了数驿,而和思念的人距离更远了,怎不生"愁"。"望人在天北"和第一段"登临望故国"相应,言所想望见之人离自己太远了,故云"在天北"。
第三片"凄恻……泪暗滴","凄恻"承"愁"而来,"恨堆积"以足其意。"渐别浦"句云斜阳中之景物。"念"和"沉思"都是心理描写,程度不断深化。所念和所思之人就是"人在天北"之人,也是当年"月榭携手"之人。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全词意脉清晰,因见他人送行,自觉孤独(谁识),而登高,此一层;又要再行,愁与"望"之"人"更远,此又一层;最后,思念"携手"之人,如同梦中,悲伤不已,只能"泪暗滴"。抓住"谁识"、"又"、"念"即可理清全词思路,"谁识"是关键语,因为孤独一人,"又"一场离别,而无人送别,故思念当初别情。
这首词是自伤别离,而非"送别"或"客中送客",沉痛之处正在于客中无人送别。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此词的结构和词中人物关系,也才能体会王国维评周词如"词中老杜",而"沉郁"之思、"顿挫"之变正是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戴伟华)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shicidaquan.com)的相关文章。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宋词英译】
A row of willows shades the riverside.
Their long, long swaying twigs have dyed the mist in green.
How many times has the ancient Dyke seen the lovers part while wafting willowdown
and drooping twigs caress the stream along the town!
I come and climb up high to gaze on my homeland with longing eye.
Oh, who could understand why should a weary traveller here stand?
Along the shady way, from year to year, from day to day,
how many branches have been broken to keep memories awoken?
Where are the traces of my bygone days?
Again I drink to doleful lays in parting feast by lantern light,
when pear blossoms announce the season clear and bright.
Oh, slow down, wind speeding my boat like arrow-head;
pole of bamboo half immersed in warm stream!
Oh, post on post is left behind when I turn my head.
My love is lost, still gazing as if lost in a dream.
The farther I'm away, the heavier on my mind my grief will weigh.
Gradually winds the river clear;
deserted is pier on pier.
The setting sun sheds here and there its parting ray.
I will remember long the moonlit bower visited hand in hand with you,
and the flute’s plaintive song heard on the bridge bespangled with dew.
Lost in the past now like a dream,
my tears fall silently in stream.
【词牌简介】
《兰陵王》,词牌名。取名于北齐兰陵王的故事。北齐文襄帝之长子长恭,封兰陵王,为人勇敢善战,但貌如女子,自觉容貌不能威慑敌将,便雕木面具,临阵蒙上。击败周师于金墉城下。故相传有《兰陵王》大面戏,并有《兰陵王入阵曲》。后人承前代之旧创《兰陵王》词调。又称为《高冠军》。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遗声也”。《清真集》正入“越调”。毛开《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一百三十字,分三段。第一段七仄韵,次段五仄韵,末段六仄韵,宜入声韵。三叠,第一段九句,押七仄韵,四十八字;第二段八句,押五仄韵,四十七字;第三段十句,押六仄韵,四十字。共一百三十字,用“越调”。
【格律】
仄仄仄(韵)〔仄〕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韵),平仄9韵)。
平仄仄(韵)。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平〕〔仄〕平仄(韵)。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去)仄仄(韵)。
第二段第五句也可写作仄平平仄仄;第八句也可写作平仄仄平仄。第三段第三句也可以写作仄平仄仄仄;第六句也可写作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第七句也可以写作平仄平仄;第八句也可写作仄仄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