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春风
让我学习春风说些春天的话语。
它的清爽透明,让天地万物变得澄澈。
一遍遍地走过去,浮云挪开阴沉的想法,高远处便变得明亮、明净。
一株株陈年的枯草借机吹响了清风的口哨,枯寂了一冬的田野透出无限生机。
随着冻冰的撤退,田土松弛了一直绷紧的神经。饱含的雪水,浸润着小麦的根部以及来自田野的梦想。
停靠渠畔的麻雀,有节奏地震颤着褐色的羽毛,像抖擞着全身的幸福,它们已经不必再为昨夜的寒冷而在不安中寻觅栖身之地。温暖起来的天气传递给了它们足够的勇气。一株低矮的泡桐亦能为它们提供过夜的温床,提供歌唱的琴弦。
它们仿佛听从了清风的召唤,一再从熟悉的地方飞离,向着渐远的陌生之地靠近,留下一些喧闹和快乐。
我相信清风生长了一双干净的大手,它把远远近近的季节浮尘一一拭净,只摊开阳光的清香,摊开绿禾牛奶般的气息。
蝴蝶打扮得像待嫁的新娘!
一条小河把两岸垂柳的倩影刷洗得像刚刚写下的诗句。它枕着笑声跟紧了清风,到前面,前面......
清风的脚步总是快的。
多想留驻它轻快的身影,可它拒绝任何盛情的挽留。
它打开花朵,喊醒梦着的树们;还不忘在绿草的头顶戴上色彩斑斓的冠冕。
无数只青蛙以及更小的生命在清风中活动自如,它们锻炼着筋骨,培养着技能,用自己最拿手的本领演示给春天。
如果我有一双会飞的翅膀,我将追随清风到更远处观赏风景,借清风把自己寄托给任何一种景物,思想和孤独都会快乐自由。
赶在清风之前,青年们纷纷告别故乡,奔赴各自打工的城市,给父母妻儿留下长长的思念!三五缕清风总会不断报送他们的平安和丰实的收入。而一座村庄荡漾的轻松情绪,像清风的长期驻扎!
经过阳光的一遍遍过滤,你静下耳朵聆听吧,它把尚带凉意的暗夜,也吹成了贵金属的声音。
吹落贫穷的眼泪,以及薄如蝉羽的忧愁,清风给世界布置的颜色艳丽、精美、柔和,像汹涌的爱意,像永远走不累的青春。
一块荒地停止了荒芜,几片白云悠闲自在,道路亮着,白杨柔嫩的叶子开始了最初的舞蹈......
第二场夏雨
赶着远远近近的旅程,抵达绿,以及绿着的梦想。
十万条银线缝合了平原积蓄已久的燠热。
连我的想象也成了一片透明的湖水。更不要说这动感的画笔点饰的整个日子。
远些,再远些,那些芜杂的想法。我只留下平静和干净。
留下属于诗歌的拉长的句子。
我看到近处的棉花,远处的玉米,惯于含蓄的红薯,葡萄园,苹果林,三行李子树,四行紫玉兰,忽然摆渡了全部苦难。
花生田里,是谁?不停地挥动着手臂,挥洒着尿素洁白的粒子,趁着紧密的雨水,走出劳动里的捷径。
而我,多想消弭心上的四十道伤痕,多想借一次淋漓的雨水浇出崭新的自己。
雨水,它是农业的,是甜润的空气的伴奏。
河堤之上,自觉排成一队的泡桐,沐浴着歌声似的,快乐地踩响了雨水的韵律。
又自觉地将飞倦的鸟儿珍藏安全的高处。
道路绝无浮尘。
只剩下一种方向,给脚步和思想。
雨水的刷新,让洁美的经历更加持久。
为膨胀的绿的梦想,说出三番感动:
一种滋润的风景;
一种淋透的幸福;
一种流动的光芒。
还有欢呼、呐喊、躁动。在乡村,我将长时间近距离观察雨水对乌云的消融,观察雨水漂白的农民的感情。
为扩大的绿的叙述,说出三番祈愿:
一种理想的迅速飞驰;
一种希望的迅速生长;
一种馨香的迅速弥漫。
舞之蹈之,歌之泣之,一篇浩大的抒情文章扯天漫地。
是欢乐颂!是庄稼的心灵史!
第三场秋霜
我只是以花开的心情,听秋。阳光被一片落叶轻轻划伤。渐渐短促的秋虫鸣声,被破碎的往事割断。
凝露为霜,野外石桥之上,有人踏过秋霜的心情独行远望。
一只只不惧寒冷的灰椋鸟把天空带向想象的那边。一地秋霜,是洁白里写不尽的冷。
我只将一些心酸的往事与之融合,化作一滴清泪,滴入,滴入那朵灿然开放的迎风菊花。
像在不断洇开的墨汁里隐藏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贫穷里隐藏自己的韧性,在喧嚣的市声里隐藏自己的欢笑。
恰是这一地秋霜洁净了我一腔灿烂的情感动词。
在冷里我不能放弃冷。
在冷里我不能忽略一株树闪电般穿过目光冷裸的坚韧枝条。
在冷里,我愈加倾听纵横的阡陌流动的琴弦之音。
在冷里,我像一只鸟儿啄开翎羽里飞翔的光芒。
霜的冷,霜的对记忆的斫伤,化作三千蝴蝶在飞。
留驻寂寞里的自我,举霜为刃,朝霞镀金。我以一颗着火的心,充实时光风景。
辽阔无际,冷秋,送大雁南飞。
第四场冬雪
举手。以雪的心情迎接第一场雪。如此快捷,我用诗歌和苦思直抵大雪的狂舞。
一片雪花学会阐释寒冷,就像我用一句箴言指导自己的情感。
我喜欢完全陌生的境界。纷然的雪花代替了忧伤,代替了去年的田野,代替了灰暗的阴云,代替了我所厌恶的恶语俗言。
因为它的洁白,它的静谧,它的梦幻般的轻盈!
仿佛保持的一致言辞,片片雪花,让整个冬天统一成一个基调;这种白纸一样的展开,让我的想象飞翔得更远。
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才靠着自己超拔苦难,走入阔远的雪地,则如获得了白雪的救援。一个人保持长久的安宁是多么不易。
[来源:https://www.shicidaquan.com/Article/sanwenshi/201204/4303.html ]